——浅析《树王》中的悲剧意识
《树王》讲述的是一群知青上山砍树的故事,凭着人定胜天的坚定信念,他们终于砍倒了树王,但最后在熊熊的大火之中重新理解了新生与毁灭。阿城以其一贯平淡的叙事方式,留下了一个富有深意的结尾,引发了人们对主题的不同讨论。
除了描写的艺术手法,在整部小说的构造上,作者通过“我”的眼睛去观察,借由“我”的口说出,这里的“我”既是文中的参与者,也是文中的见证者与记录者。这种“第一人称的回顾性叙述”的视角既让故事显得真实可靠,又开阔了叙述视野。此外,文章的线索布局巧妙又紧凑,肖疙瘩的儿子肖六爪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人物。正是肖六爪带领着知青们上山见到了老树,也是从肖六爪的口中埋下了有关肖疙瘩出身的伏笔,同时还是从肖六爪的转述中丰满了肖疙瘩不愿占人便宜的正面形象,在“我”进县城为六爪买糖时又完整地插入了肖疙瘩的生平介绍。这种线索相互牵连的笔法增强了小说的结构性与可读性。
有意味的是,小说中设置了几个颇具内涵的情节。一是关于水浒连环画中宋江杀惜的一段,这本在城里被当做“四旧”早已绝迹的书却在野林子冒了出来,“我忽然觉得革命中的几年原来是极累的,这样一个古老的杀人故事竟如缓缓的歌谣,令人从头到脚松懈下来”。阿城在这里插入这一段是很应景的,他仅仅借着肖六爪的口问了一句“这为哪样”,透露出委婉的尖锐。二是小说中的糖纸,在这样一个疲惫的年代,只有孩子还留存着对美的渴求,他小心翼翼地把珍藏的残破的糖纸塞入死去的父亲的手中。这是残酷却又真诚的美丽,也是阿城清醒的认识——眼泪永远无法抗衡悲剧,只有美才能让人宁静。
总之,小说在淡淡的叙述之中不时流露出强烈的悲剧色彩。小说的语言贴合人物性格,浅显又深刻。作者在其中注入了自己的人文关怀,对自然和人内心的考察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小说借由“我”的记录,展示了荒唐年代的荒唐行为,通过肖疙瘩和李立的典型性向我们展示了人内在的悲剧,砍倒树王的刀锋中也有肖疙瘩的参与,而他的死亡表明其“天人合一”理想的破灭。作者没有强加自己的判断,他旨在启迪我们蒙昧的心智,让我们认识到人性复杂的多面,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阿城的小说看上去非常的简单,好读,但其实有着非常深厚的内涵。第一次看树王的时候,我看完背后升起了一股凉意,感觉很真震撼,看到大树的眼睛就这么被剥落出来的时候,那一瞬间忍不住地心下一颤,实在是太震撼了,那种感觉仿佛是刚刚参观了一场悲剧,接受了新的洗礼,特别特别难过,这么短的一篇小说却精妙地折射出了人性的丑恶,实在是很出色了。
【无戒365训练营第7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