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赞同书中的观点,运营最累的部分,其实是如何控制运营风险,把用户体验做到最好,不能让有兴趣参与的用户在整个活动流程中感到不快。这就是一个木桶规则,影响客户体验的是最短的木板。比如策划阶段,可能对资源掌控过分乐观;审批阶段,可能沟通不畅;开发阶段,可能对于开发难度评估过于乐观,没有细化流程,或者所属语言不在同一层面,导致沟通不充分;测试阶段出现测试遗漏;上线后,没有准备应急预案,发生突发事件没有应对措施等等。以上都是干货。
每次做一次活动都应该有系统集成,系统复用等压缩成本、提升工作效率的概念。签到就是一个常见的周期性活动策划,目的是着力培养用户经常登录的习惯。我本人就是京东app签到领京豆的强迫症患者。与“签到”等周期活动匹配的是,深入分析运营数据,推出差异化的推送策略。
关于用户运营
赞同详情页转化率是唯一可控的。天猫,京东上面的爆品的详情页确实已经做得相当完美,但我不同意书中的所说销量最高的商品采用的详情页有一个所谓的固定结构。因为有的客户习惯,直接看用户评价,而对于一些新奇的产品,客户肯定会看他的主要简介。另外,我觉得随着vr技术的推进,详情页在未来会变成三维的,也就是变成vr体验。
客户运营的概念就是扩大注册用户,降低客户流失,促进客户活跃,转化付费客户(比如得到的分享试听)。关于注册用户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一直觉得,一个消费者注册网站用户名,是有一个心理承受极限的,这个极限来自于记忆力的极限和对相同密码的内心恐惧。但是第三方登录的确面临很多被互联网巨头绑架的风险,比如微信,QQ,微博。因此书中列举的几个小窍门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极端的例子就是不需要注册,就可以直接下单购买。一方面客户的信息资料本身就是注册所需要的信息,第二个方面,客户感知到简单方便的体验之后会重复购买,那么重复购买时客户自然会提高注册的主动性。
客户运营必须进行用户分级管理,RFM型,是比较适用的。这个模型的价值在于,主要考虑M金额的同时,从F消费频率和R最近消费时间点,这两个时间上的维度来细分客户,提供了一种通用型的客户分类运营的工具。
一款app多少种子客户才够?答案是,1000到5000个高质量的种子用户就够了。这些种子用户,更主要的是为产品出谋划策,提出建议,其次才是狂热的传播产品。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互联网运营,可以细分为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每一个运营类型,中都作用了作者的互联网思维。说实话,觉得有些理论性还是比较肤浅,这本书应该更适合90、00后的从业互联网从业人使用,里面还是有很多作者实战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炼。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体会是觉得管理学原理相通,各行业产品运营,市场营销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