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书名,本书的逻辑比较简单。主要是分别从五个维度畅谈互联网+教育的转变、期待与联想等等。
p2,互联网已经改变了很多行业,教育会是下一个吗?
作者以这样的一个疑问展开了全书的阐述。
** p2,互联网最关注的是人与人的链接,教育最关注的是人的发展。连接是一种自由的选择,发展是一种内心的力量。连接可以无处不在,发展能够潜移默化。然而链接自然有种越快越好的倾向,而发展不见得如此。**
这段话以后,让我很有感触。
因为读完这段以后让我想到的是个人成长,我试图将作者对于教育的思考变成对个人成长的思考,不禁发现竟毫无违和感。
其后,作者在谈论技术让我们更加幸福这一话题时,又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补充说明。
p7,链接并不意味着找到归宿,简单的依附只会是表面的依存。自我在更大的社群里依旧需要重新寻找独立的价值,在这份价值与信念上,才去拥抱更大的社群。
这一下子让我想起了贴着爱学习标签的小伙伴们, 他们往往根本不是爱学习,他们只是希望链接而已。而链接并不能让他们找到心灵的归宿,于是他们又尝试着其他的链接,结果他们依旧找不到归宿,如此反复。
诚如一位哲学家说的那样,幸福就是回到人群里,依旧能够享受并拥有那份独立与孤独。
找到自我在社群中独立的价值,在这份价值与信念的支撑下,你方能实现更大的进步。
p8,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里,新技术总是层出不穷,这是不可避免的时代速度,我们需要去感知和理解。然而,看上去有些旧的技术总是被忽略,这同样也是一个来不及怀旧的时代规律,我们同样需要去把握。
这里提到了一个如今我们的时代规律是一个来不及怀旧的时代规律,细想一下,确实如此,比如如今就算你写了一篇很火的文章也不过会火几天而已。我们每天都会被铺天盖地的信息冲撞着我们的大脑,这让我们有时候很难对一篇即便很是优秀的文章很用心的去阅读和思考。
据了解,简书的数据分析员就曾做过数据统计,发现简书上一篇热门文章的存活率不过是48小时。
技术让我们的表达变得越来越方便,我觉得未来这个数据可能会进一步缩小。如何在一个来不及怀旧的时代把握好这个规律,聪明的读者你有哪些好的方法和技能呢?
接下来,全书主要从:
第一维度:时代原点;
第二维度:虚实结合;
第三维度:工具立体;
第四维度:教师智慧;
第五维度:学生创造;
对五个维度共同构成的新格局。在接下来的内容中逐一展开论述,打开这五个维度,教育与技术的结合也将变得清晰起来。
另外,为了让每一个维度的可操作性变得更加好,每一章节还介绍了一些实用的清单。
在第一个维度中,给我印象较为深刻的观点是:
p15,网络让我们的言行有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比如说,去餐馆吃饭你甚至会在还没有点餐前就会问服务员,你们的wifi密码是什么?
p16,我们越来越愿意奉献自己的隐私,以获得更多个性化服务和更充分的人际交互。
比如说,现在我们用的越来越多的打车软件。
诚如作者所言,越来越个性化的信息化时代即将到来。
埃里克·布林约尔松和安德鲁·麦卡菲一起写过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与机器赛跑》,这本书中指出:造成糟糕的就业现状的原因并不是技术的停滞,而是人类和我们的机构无法跟上机器的脚步。
如何培养出具备自学能力的人,让学生将终身学习成为一个习惯,这或许是当下教育的终极目标。
** p24,我们不再是与机器进行硬碰硬地“赛跑”,而是需要懂得根据不同的领域与机器进行深度“合作”。**
将技术用“拿来主义”变成我们最大的合作对象,这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
p54,大数据将更关注相关性,而非因果关系;更关注全面数据,而非单一数据。
这一观点让我有些诧异,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大数据是为了做因果分析的,然而在书中作者用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数据分析并没有去苛求背后的因果关系,只是告诉我们数据的相关性。
而这也是大数据分析的显著性特征之一。
p148,前段时间幕课被高高举起,其形式传遍大江南北,而近期不少反思又把幕课重重摔下,告诉每一个教育者,课堂不可缺失,面对面的交流至关重要。这一举一摔,让很多人都迷糊了。其实,我们太容易绕回到原点,而忽视了正在一线开展起来的点滴变革,忽视了学生们在新的环境下正在生成的学习转变。
成长道路上又何尝不是一样,诚如小家妹子那份坚持一样,当一件事你没有完全弄明白的时候,坚持去做或许才是最正确的。
p153,学生会感受到,如果只是把作业提交给老师,差不多就可以了;如果是分享到全球,那就必须全神贯注。
其他什么事情都是这样,当一件事情公开化以后,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鞭笞着你完成这件事。
p189,选择是关键的一个环节,有了选择才会有全身心地投入。我们以为通过改变学习方式让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然而,学习方式并不一定直接导致被动与主动。参与讨论就一定是主动学习吗?听老师讲解就一定是被动学习吗?不会有这么简单的因果关系。
对于这段话,我深有同感,到底什么才是主动学习,或许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之间的分界线就是你是否做了选择。一般情况下出自你自己内心所做的选择你自然会全力以赴,主动学习;反之,则往往是一种被动学习。
阅读完这本书以后,除了以上内容带给我收获以外,我想说说本书的作者杨晓哲,如今已经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博士,他应该是如我年龄相仿。很早就关注了这位我们专业的学长的博客,他是一个自律性特别强的人,联想思维能力也很强,他总是能够将一些实时的技术与热点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思考这些内容对教育的变革与影响。另外他的行动力也很强,思考完以后往往能够很快的做出分享。当然,他确实也很刻苦。
最近读书经常看到一个词叫:功不唐捐。他的成长故事或许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个词汇背后的力量。
最后,感谢作者的书,感谢博文视点的赠书,感谢幸福进化俱乐部。
2016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