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的器、术、道。器是工具,术是方法论,道是思维方式。
产品经理之器
所谓器——工具,产品经理常用的工具有Axure、Sketch、Xmind、PPT,等,但说到底工具只是入门产品经理的必备,就如同一个武林高手,从来不是看他会用什么武器,武器只是他的一个基本技能。
任何工具,一个普通人只要用心几周就能学会,而产品背后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才是更需要时间和精力去提升的。
产品经理之术
所谓术——方法论,则是一个中级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比如产品从0到1每个环节所用到的方法论。
产品定位这里就可以用用户画像来确定目标人群,用户画像主要做三件事,用户属性分析,包括他的自然人属性和社会人属性,用户的行为分析,用户数据的收集。
用5W2H理论来进行产品定位,比如什么时间(when)谁(who)在哪里(where)做什么(what),他为什么(why)要做?他是怎么做的(how),他的成本是多少(howmuch)包括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他做这个事情的频率如何(howoften),这样就把场景、用户、需求(解决的问题)、功能都定义出来了。
市场分析这里则可以使用PEST分析方法和波特五力模型。
PEST分析中,P是政治(politics),E是经济(economy),S是社会(society),T是技术(technology),合起来就是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的分析,这是一个外部环境的宏观分析。通过这四个因素来分析企业集团所面临的状况。
波特五力模型则是用于竞争战略分析的。五力分别是: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通过者这五种力量的分析,得出公司或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如何。
市场分析做完之后,就要进入到产品的设计阶段,产品设计的方法论则可以参考用户体验五要素(有同名书籍,很经典),产品设计分为五个层次: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由抽象到具体。
战略层和我们第一步做得一样,就是确定产品定位以及目标人群的。
范围层则是确定我们产品要解决哪些问题,我们涉及的范围是什么?功能规格是怎么样的?就是要确定这个产品的边界。这里面最重要的不仅是我们要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确定我们不做什么!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更重要的是要确定我们不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确定我们不做什么!因为产品一旦立项启动,就会出现很多需求方,可能是客户,可能是老板,也可能是销售,问你这个可以做不?那个可以做不?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能做,而是选择不做,范围层就帮我们确定了边界,我们可以大胆的拒绝,这些需求和我们的产品定位不符。
结构层主要是确定产品信息架构以及业务流程,已经进入到产品的概要设计阶段了,产品业务流程图如下,通过这样的业务流程图,就可以确定用户的使用路径。
框架层则是页面的导航设计、界面设计、信息设计,就可以理解为到了产品详细设计阶段,产出就是Axure原型以及PRD。产品经理就可以拿这个和开发、测试、设计进行产品设计评审了,评审通过后UI设计就可以启动视觉设计,开发也可以进行=前期的系统设计了。
最后表现层就是最后产品的视觉效果了,包括布局、配色、风格,产出就是UI设计稿。
当然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产品需求优先级的划分,需求优先级的划分也有一些方法论,比如RICE 法则从触达(Reach)、影响力(Impact)、信心(Confidence)和努力(Effort)四个维度来确定优先级;KANO 模型则从产品性能和用户满意度的关系来评估优先级。
比如使用RICE法则计算出得分进行优先级的评估,其实核心逻辑是使用投入产出比来计算优先级,投入产出比越高的当前优先级越高。
KANO 模型则是从用户满意度的方面来计算优先级。
所有以上的方法论,其实都是提供一种做事的方法,让你在做产品的过程中有一个规则或者依据,可以理解为提效工具,帮你更高效更全面的把事情做成。
产品经理之道
所谓产品经理之道,就我自己看来,这和产品之道是相似的。
一个产品能不能成功,其实很多时候并不仅仅取决于产品的设计以及产品的功能,或者说产品本身只占其中很小一点,我们绝不能只盯着产品本身谈论产品的成功与否,而是要把产品放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中去。
借用梁宁的点线面体理论来说,产品本身只是一个点,而产品所处的公司则是一条线,而行业则是一个面,而社会、政治、经济、技术则构成一个更为宏大的经济体。
那么这个点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并不依赖于这个点本身,而且依赖其背后的公司、行业、社会等等,其实简单说就是势。
而这种点线面体的判断和选择,则考验的是产品经理的战略能力,就是判断客观条件饿机会、盘点资源、按照用户体验的方式,有层次的组织起来向永户交付你的价值。
所以总结下来产品经理之道,是一种宏观的能力,靠的是宏观视野、势能的使用和趋势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