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一是唯物,二是辨证。唯物即唯客观事实,辩证即争辩证明。对于同一客观事实,却要争辩证明,即是从不同方面看待事物,有了不同的看法,这里的不同看法便是矛盾。若100个人对同一事物即使只有50种不同看法,也存在了许多矛盾。这其中或者两种看法互为矛盾,或者多种看法形成矛盾,这些矛盾中便有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通过这100个人对这许多矛盾的争辩,发现的主要矛盾便指明了事物在该阶段的发展方向。生活中较少人聚集100个人共同观察一个物体,即使找到了这一百个人,他们也很难心平气和的进行理性争辩。若个人想运用唯物辩证法,则要在内心分出许多个人来,对事物进行长时间的细致分析,才有可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矛盾。何况事物的矛盾随时间在不断发展,其主要矛盾也在变化。但个人还是有办法提高唯物辩证的能力,即提升个人的观察能力。(这里的事物发展指复杂事物的发展,我们承认世界上存在一眼就能看到的事物的发展矛盾。)
观察的详细解释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观,指看、听等感知行为;察,即分析思考。观察不只是视觉过程,是以视觉为主,融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而观察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观察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如果没有观察,外界对我们来说将是一片混沌;如果没有观察,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也是一片混沌;如果没有观察,我们的思想也是一片混沌。
接下来,从“观”和“察”两个字来说明观察的重要性。
“观”指看、听等感知行为,人对外界信息全部通过观得到。一个人不看、不听、不闻......六识全闭,他就不属于这个世界,思想封闭在牢笼中得不到发展。观可以让人认识世界。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提供人改造世界的方法。随着人类发展,知识越来越深奥,使现在的人们忽略了最显而易见的事物,其实也是知识。但我们不可否认,知识的发展是离不开其最初的发展的,知识的深入发展是建立在大量浅显知识的积累上的。这里拿人类对颜色的认识来进行说明。在人类还未发明词汇来形容事物颜色时,人类无法用语言描述颜色。但可以明确一点,两种事物会有不同颜色。这里的不同便是知识,是通过人眼观看后比较得出的。后来,人类又看到了许多不同颜色,并赋予了他们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名称,就有了现在的五颜六色。后来又发现了更多的颜色,便赋予了颜色更多的名称。当人类积累了大量的颜色知识后,开始更加深入地观察不同颜色,进行混合或分解,得到了红、绿、蓝三原色,并知晓了阳光可以分解为七种不同颜色。现在人类对颜色的知识愈加深入,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人类对颜色的认识过程,恰好说明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也揭示了“观”在认识中的重要性。
察指分析、思考,融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这个世界的信息有两个特征,一是丰富性,二是规律性。没有知识的丰富性,就没有知识的规律性。而规律性知识的获得,是通过“观”然后“察”得到的。人类长期观看某一种或几种事物的变化,综合多方面进行分析思考,总结出事物的规律性知识。以春夏秋冬为例,人类观察植物、动物、光照、温度、雨水......在一段时间的变化。人类在一段时间内会看到植物发芽、动物数量增加、光照增强、温度升高、雨水变多......随着植物生长愈发茂盛、动物变得强壮、光照和温度增强到了人不可忍耐的程度、雨水泛滥......接着万事万物发展到了极盛并开始衰弱,植物枯萎、动物活动减少、光照减弱、温度降低、雨水减少......到最后植物衰败、动物消声灭迹、光照式微、温度降低到人不可忍受的地步、雨水变少且转化为雪......接下来是这个规律的不断交替。人类分析出多个事物在一段时间内的共性与一个事物在长时间内的变化,总结出关于四季的知识。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知晓人类规律性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大量显而易见的知识上的,这个过程揭示了“察”的重要性。
人如果不能观世界,则人认识不了世界,参与不了世界的发展;人如果不能察世界,则不能了解世界的发展规律,也就不能改造世界。而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正是指导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也是最宝贵的品质,正是观察。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善于观察的人类先哲一直带领着人类向前进步。
人类观察能力最为重要的发展是文字的出现。人类观察事物的不同特点,并创造了文字进行记载。知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具体存在的,但在人类大脑中的反应却是抽象的。文字是抽象的人脑中的知识的具体化。牛顿也说过,“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便是这个道理。在文字之前,人类通过观察获得直接知识;在文字之后,人类通过直接学习文字获取间接知识。人类通过一代代对世界的观察,并用文字记载传承下去,才使人类的文明如此强大。换一个角度思考,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经过几千年的传承,知识的改变微乎其微,也说明了几千年来人类生活的地球其环境的稳定性。例如今人观察到的关于四季的知识,与几千年前古人观察到的世界的知识并没有不同。知识的传承不仅记录了过去,也反映了现在,并不断产生新的知识。人类通过观察获得知识,知识不断发展,并经过人的思考进化出新的知识,这真是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完美系统。
文字的出现,不仅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也弥补了人脑生理的不足,促进了人类的观察能力,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的记忆容量无限,但人脑分析问题的“画布”却是有限的。即使是最聪明的数学家也无法仅依靠大脑去解决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文字的书写功能弥补了这一点。在进行数学推理时,我们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对推演的下一步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当别人用文字书写出完整答案,呈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立刻就能理解并对这种解答惊叹连连。数学家在大脑中思考出解答方法,由文字进行推演得出结论,文字其实是深化了人的思考,而观察即是分析思考,所以文字能深化人的观察。人脑思考具有模糊性而文字思考却具有具象性,在观察中我们要学会运用文字加强我们的观察能力。当我们看到一块石头,我们可以描述这是褐色的,再加上是坚硬的,再加上是有尖角的,再加上是巨大的......那我们对这块石头的观察是:“这是一颗巨大的、有尖角的、褐色的、坚硬石头”。在观察之后呢?当我们要运用这颗石头改造世界,其不同特性就赋予其改造世界的不同方法。“巨大的”,可以击碎后铺路;“有尖角”则说明锋利;“褐色的”,可以作为色彩点缀;“坚硬的”,可以作为武器......人脑可能一时只能描述这块石头的几种特性,而白纸黑字却可以同时包含更多的特性。每一种新特性的发现,这块儿石头就拥有了不同的作用。
在人类观察事物的发展规律时,文字的作用更加强大。不像石头这样客观具体事物的瞬时描述那样,每一个特征都能用确定的文字描述。人对事物发展的描述,在观察过程中是模糊的:人不能及时找到准确的文字,描述事物发展到此时此刻的特征。可能在人犹豫不决时,事物又向前发展了,人在不停搜寻词汇的过程中,可能就忽略了事物发展的重要规律。事物发展虽是不断变化的,但其变化有哪几个方面却是不变的,只会发生增减。例如人的发展,其形体、性格、能力等几个方面在程度上会发生变化,但形体、性格、能力这几个描绘一个人的词汇是不变的,可能仍会增加经济条件、外貌等其他几个方面描述这个人。那我们在观察时就要抓住不变的,用变化的词汇描述这几个不同方面。在观察时的每一个阶段,要学会果断用词,即使这个词语在现阶段是不恰当的,甚至是夸张的,但是接近的。在下一个观察时段,用新的词汇描述,那么所用的词汇会慢慢接近于这个人的本质(观察事物时即接近事物发展的本质)。在观察时,不追求用词的准确性,只要事物发展的规律存在,那么即使用词不那么严谨,我们也可以得到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