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1)立秋之解
节气二十四,独排十三,此为立秋。孟秋之初,作暑去凉来之解,秋之第一节气也。立秋至,梧桐纷飞满院,“落叶知秋”一此之始末。从文解秋,禾、火之合,寓意禾谷成熟。秋季,由热至凉再至寒,过渡节气也。 立秋,七月节。 立作春解,其有盎然之意。秋,亦揪,揪敛万物之生灵也。
初候凉风至,至于西方凄清处,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曾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骤然茫茫,清风徐来未凝珠,故曰金秋之白也。三候寒蝉鸣,鸣一时惊万里,入秋之意。有“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一说,此为立秋矣。
立秋之时,气温未降而步高,便有“秋老虎”一说。需连五日而不高于摄氏二十二,此为秋之开始,算作入秋。还有一话,“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叶落,秋之象征也。此立秋,亦是农事繁忙之时,后有“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一说。
《立秋》(左河水)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
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
(2)随立秋而去
步子缓着,骄阳烈着,不时忽觉清风也过着。背包挎着,帽沿盖着,偶尔惊现词曲也听着。一声呐喊,憋在心里太久,找不着个地方宣泄。憋着,也只能憋着,也只是憋着,一直的憋着,憋着。可那双眼睛,似是看透了这世间一般,急切的反应着,漫无目的的搜索着。原来,今天立秋了。
路上行人有些稀少,可能是时间还早,便就不觉得热闹。四五点钟的清晨,湖畔倒是零散的坐着歇息的人,也都是赶忙赶累了的。而我,一个异地而来的我,看着眼前的这片湖,总觉得有了些阻隔。是啊,一时不知该怎样言语了,姑且叹息两声,只是叹息了两声。
这时节,恰到好处,也渲染着那躁动不安的心。远处筑起的高楼,以及那飞驰而去的车辆,似乎细语的说着些什么。那是什么呢,是关于一个秋天梦,还是一个关于远行的渴望,亦或只是呢喃了一声,抱怨着琐碎的生活。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这古往今来多少赞颂,成就了悲秋之景,也竟还了深情。
地头田间嬉戏,久违的放松,通透了全身的感官,贪婪找寻着儿时的影子。可若仔细些,轻瞥那小路两旁开着的花,或是不远处池塘里蓬松的荷叶,再者是那“淙淙流水入耳,鸟鸣寒蝉随心”。正值此时,脚步放缓了些,万物那成熟的醇香也愈加浓烈了起来。或一时,此一刻,不知何故何物,嵌入心间许久未见光明的角落。霎时之间,疲惫、烦恼、迷茫、无助、孤独、彷徨,怎也消散的无了踪影。
不禁忆起,那往日刘禹锡的恢宏巨作,莫不是应了此情此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怎不惊呼,怎不缓步享受?
盛夏光年,渐远了你的眼,也迷离了这时间。青草曾疯狂忘我,纵情了山水田园。生若无感,便不知此行何故,亦不晓何故此行。转瞬秋寂寥,惊鸿一瞥,看贯冷暖人间事,本是纷扰心一颗,哪来悲观。
言他人之所言,想他人之所想,盼他人之所盼。这秋起,起于凉意,起于文章,起于寒蝉梧桐落,亦起于内心。舍半分闲暇,步行远方,著文字千万,寄万千悲戚。得一时安宁,无需争斗无意之事而勾心斗角,无意之事无需无味之争斗而辗转难眠。自图清闲在人间,持扇静坐庭前,观龙虎争斗天。
事无好坏分别,坏作他人口中言,言竟天下道义,议得众人皆醉。如若假意作真解,解作真实真亦假,假是糊涂自难当。常想一二事,何故此行远处,见各种风景,遇各路风情?跨立秋而不觉,思量来时匆步,步履竟也蹒跚孤。
逃,一词之解,解作何意乎?归,归来无踪迹,可寻处,皆随了那风景旖旎。愿执四季愁,伴一人一物一行,放逐焰火人间,屋瓦檐下笑颜。与你,于立秋时节,欲斜阳淡抹,绽如绚丽花火。可否,应我这一需求,换得此生不悔共携手。
(3)立秋有感之作
《庭院独候》
四方庭中、独感暑意浓,恰知入秋。
溪流两岸景依旧、鱼留浅水且游。
檐下墙头、葱翠幽幽,酣伏一蛙鸣候。
持浆扶舟、尊享半泉清流。
闭眼一此沉冗、摆手不休,竟着寡言久。
孤影踌躇人还透、蛙落鱼塘饮酒。
蓦然俯首,双鬓已秋,岁月怎无愁。
暑逝寒弄、唯念持笔筑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