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正文共四小节,将按照先提出问题,后提出解决方案的顺序一一展开。第五部分为结语。全文共1958字。
何谓意象完整?
意象完整本来是艺术和设计领域的概念。“意”指的是中心思想,一篇文章里,首先是文字为意;图片、图形谓之“象”,指具体的形象,它们起到烘托中心思想、视觉化传达“意”的作用。
由此看来,一篇文章的“意象完整”恰好说明了文字与配图之间的角色分配,它们彼此解读,又互为印证,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文图彼此不相融会造成什么局面?
倘若图片与文字自说自话,彼此不照应,不呼应,图片就对文字之“意”起不到深化的作用,文字也无法成为图片的“注解”,就像同床异梦之人,要多别扭有多别扭。意象也就无法完整了。也像一道烹饪欠佳的菜肴,水是水,油是油,生抽是生抽,菜是菜,怎么吃?什么色相?什么味道? 完全就是没煮熟,上不了席。
图文如何彼此相融,成为“命运共同体”?
图与文如何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三个思路供你参考——
首先,配图时仔细、反复地阅读文字,体会其中的观点,情感,行文风格与调性,找到与之内涵、气质相匹配的图片,搭配之。它类似“意译”。
你还可以提炼关键词,或注意文中出现的关键客体的形象,搜索含有这个元素的图片,从中挑选搭配之。它类似“直译”。
如果自媒体账号已经进行了形象设计,拥有自身的“内容形象系统”(CIS,茜茜传媒实验室提出的创新概念,Content Identity System), 那就根据标准色、标准图形等等进行辅助与延展即可。它类似在某种“指导思想”之下开展工作。
三种思路可单独使用,亦可综合使用,图与文之间契合点越多,图文搭配越自然,整体呈现越佳。
为什么用了心思配图版面还是很“花”?
不难看出,诸多自媒体账号在配图方面已经花费了不少心思。单独看每一幅配图,图片清晰度很好,美感也够,但是一篇文章下来,就是万紫千红,非常花哨。加上有些颜色非常耀眼,整体调性很容易就下来了。
如何配图可避免版面过度花哨?
据本人经验,一篇文章里,需要搭配三张以上图片,就构成了一个系列。那么一个系列图片尽量挑选一个色系,可以不同明度和亮度。
如果在有限的创作时间内,难以找到既与文字相称又能保持颜色协调的图片,那么可考虑统一转换成黑白图片的效果。这样就解决了颜色凌乱的问题。
或者,通过使用黑色/白色/ 灰色等背景或分割,以没有侵略性的基础色完成过渡,抚平突兀感,那么整体亦会是协调的。毕竟,阅读时手指会不断滑动屏幕来切换内容。
“混搭”不是一锅乱炖
网络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那么严肃,尤其是生活方式类、娱乐类、带货类文章,通常会使用各种图片,有一些还会使用非常夸张的表情,穿插在文字之间插科打诨,俨然已成为一种调节阅读气氛的“习惯”——但是否是一种值得推崇的“习惯”则有待商榷。
同类图片搭配是更克制的选择
从配图类别而言,我们建议,最好使用一种类别,比如摄影图片就全部是摄影图片,油画就全部是油画,素描就是一组素描,漫画就是系列漫画,不要大杂烩,因为一杂就会给搭配带来更大挑战。
也许有人会说,对于“乱炖”,我没看出读者不喜欢啊!也许正因为如此我反而迎合了读者的需求,而且我自己也很享受这种“自由”。可是,读者的需求是可以引导的啊,并不是所有的需求都应该迎合。自媒体创作说到底也是在提供一种精神食粮,有所讲究总比乱搞一气更加负责任。
文章需要呼吸,配图适可而止
大量图片的密集使用,加上排版不当,文字仿佛被挤在图片中间,不仅干扰了文字的流畅度,也不能给予读者适当的思考和消化空间,会造成阅读节奏太过紧张,容易让人读不下去。而且,图片太多也容易导致对图片质量和搭配的忽略,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滥。
时刻回想配图之“初心”
一篇文章,到底为什么要配图呢?每当遇到瓶颈时,我们不妨再回到配图的初衷。从内容上来说,图片是用来控制节奏的,视觉上说是用来给文章添彩,画龙点睛的,所以它们不是画蛇添足的,更不是喧宾夺主的。
估计读到这里,难免有读者要小声嘀咕了:哪里有那么多图片好选?加上时间紧张,又有被版权钓鱼索赔的顾虑,我能把图配上已经不错了。你这些建议是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也许吧!
毕竟不止一次两次在设计群、公众号交流群看到人们讨论到哪里找素材图的问题。但是,如果没有掌握以上几条基本的配图原则,给你再多素材估计也不知从哪里下手。素材到哪里找是技术问题,多看,多练,多体会,找图时带着思路找,是策略问题。
同时,内容发布之前多到手机上“预览”几遍,相信你的配图质量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文章不厌千遍改,配图又何尝不是呢?
总的来说,它是来给文章加分的,不是来捣“乱”的。
今天的分享供你参考。实践当中还需要你灵活运用。
让我们先用这些笨方法奔赴配图的更高境界吧!
关于配图你有什么好的idea,欢迎留言~
我们下期再会!
(PS: This article is for non-commercial use.Most of the images used in it were collected from internet. If you are the creator and not happy to see it is shared in this way, please let me know. I will remove it. Thank you very mu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