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对亲子谈话方式很感兴趣的研究者无意中听到一段父母和青春期孩子的谈话,他惊奇地发现,他们两个人几乎都不听对方在说什么,他们的谈话更像两段独白,一段充满了批评和指令,另一段则全是否认和争辩。
这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缺乏相互尊重;不是缺乏才智,而是缺乏技巧。
如果不想在若干年后陷入亲子沟通的悲剧,父母的学习和改变至关重要。
有次我一个小伙伴到我朋友家里作客,分别时两个小家伙依依不舍。尤其是朋友的孩子,又哭又闹,一会儿扯住小朋友的衣服,一会儿堵住家里的大门。一番斗智斗勇以后,对方终于脱身,孩子却仍哭个不停。
妈妈走过去,想安慰孩子:
“这没什么好难过的,以后我们还可以在一起玩。”
“可是今天我没有人玩了。”
“但是晚上了他也要回家了啊。”
“我不想让他回家,他就住在我们家。”
孩子的不买帐终于让本来就又累又烦的妈妈按捺不住了:
“这么点事,有什么好哭的?你这个样子,我以后都不会约你的朋友到家里玩了!”
孩子一听哭得更凶了,开开心心的一天在鸡飞狗跳中结束……
孩子觉得不被妈妈理解,妈妈也很委屈,努力地控制在一瞬间崩盘,消极情绪马上盖过积极情绪。
这样的例子还常常出现在孩子在玩耍时候磕碰受伤的情况下。这时我们往往会冲孩子生气地喊:“你是怎么搞的?怎么这么不小心!”,而不是轻声地说:“有没有事?让妈妈看看。”
当我们看见孩子跌倒,往往会一面担心一面宽慰自己,恐惧感会占上风。当我们既担心又兴奋时,“假想”又会跑出来让我们纠结不已。所以当孩子做具有危险性的事情,但危险并没有真的发生,愤怒毫无悬念地会压过同情心。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练习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这和孩子并没有两样。
国外有一句谚语是这么说的:“溺水不是教游泳的好时机(When a child is drowning, it is not the time to teach him to swim.)”,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不要在孩子陷入无法抗拒的情感的时候,试图向他们说教或设立规矩。
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力挺积极的情绪,都必须明确地表达积极的意见。
情绪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经历和情感之间的联系。
比如当孩子在玩的时候因为自己的原因受伤了,受伤本身已经给他上了一课,他必定感觉很糟糕。他意识到做了一个不太好的选择,他已经看到了这样做的后果。如果你认为趁热打铁最能让孩子吸取教训,那么你就错了。你迫不急待地去惩罚、说教或者纠正,那么他会认为你并不明白他其实已经很难过了。相反地,如果我们可以冷静地理解、认同他的感受,那么你们将进入一轮积极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情绪被承认,并且从这件事中习得的经验也将得到验证。
尊重
许多父母特别坚定地要求孩子尊重别人,但是他们自己却做不到尊重孩子。
我们总是要求孩子说“谢谢”,“对不起”。但是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我们要求孩子怎样, 我们所谓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就是对身边的成年人那样做。但是我们总会忘记如此对待孩子,总是忽略对他们说“请”,“谢谢”和“对不起”。
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的关系,以礼貌和体贴的方式向他们展示如何尊重,对于小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榜样
我们都希望孩子有很好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我们都希望孩子在事情出错时,仍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为了获得这种能力,他们需要进行练习,而练习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周围成年人的生活。大人的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就是在告诉孩子对于周围的世界要如何选择。
他们能很快理解大人的做法,并且他们与每一个人交往的过程,经历的每一件事,就像一块块的拼图,最终将拼出孩子的三观。同样,他们也从你的反应中学习:他是该大喊大叫还是轻声细语,是该保持冷静还是轻易失控,是该表达爱和温情还是以攻击宣告防御……你越多地让他们沐浴在冷静、中立、尊重的氛围中,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他们便越会把自己所受到的待遇,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记得我看过的一篇文章中讲了这么一件事。作者四、五岁刚学会写自己的名字时,兴奋地拿着粉笔从一楼至五楼几乎每一级台阶上都写了自己的名字,当她得意地向外婆展示时,外婆笑着说:“可惜了,写了这么半天写错地方了。而且所有人都知道是谁影响了楼道的美观,哈哈哈!”作者听后,慌忙抓起抹布把名字全擦了。
正是由于外婆总是能用欣赏化解尴尬,委婉地指出错误,并展示积极、冷静和尊重的态度,“才给到我价值感,给到我自信。我的潜意识里知道,无论我多么差、多么不堪,我都是她心里那没有瑕疵的宝玉。”
你孩子经历的每一次充满挑战的状况,对于你来说就是一次机会。这不仅能让你和孩子的关系在健康的互动中发展和成长,而且还能帮助你的孩子有效地沟通。因为,在现实中,孩子和成人都需要练习和有目的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礼貌地说,并且一直尊重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