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嫂子聊天,嫂子的一番话让我愣住了。
嫂子说最近给孩子报了主持班,画画班,想发挥孩子的特长,让孩子在以后有个帮助,然而嫂子却从未问过孩子的意愿,一味的帮孩子做决定,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跟嫂子的一番聊天下来,我陷入深思。
夜晚,我问着爱人,我们家的小月亮,你有想过她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爱人的一番话,我非常满意。爱人说:“我希望她能够对世界充满好奇,热爱生活,心中有爱。”
估计看到这段话时,有人会觉得是心灵鸡汤。我却不以为然,而是非常认可他的想法。
孩子考名校,拿高分,出人头地,应该是每一个父母都渴望的,但这需要太多的天赋、运气和努力。我们做父母可控的并不多,而我们能掌控的是培养孩子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家庭爱的感知能力。
为什么我会认可我家爱人的想法呢?
源自于他让我看了一本书《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梁启超谈家庭教育》。看完梁启超的家庭教育,如同家庭生活的具体呈现。
作为父亲的责任和对子女的爱,他当然希望把自己的理想和经验传达给孩子们,但并非如当今的虎爸虎妈们那样急迫和焦虑,梁启超保持学问与生活打成一片,如是说,如是行,即修身即生活即教育。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生养的九个子女(五男四女),个个为人中龙凤,且一门三院士,这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是极为少见的,堪称现代家庭教育的传奇。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和育儿观非常棒,如果你作为父亲缺少一个榜样,梁启超绝对值得你崇拜。
梁启超一生写给子女的书信非常多,书中的内容梳理,没有所谓的成功人士培养秘籍,更没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糟粕言论,更多是分享他的自身经历和言行身教。
读完这本书,我能感受到他对孩子饱含的深情。
其中有4个感悟是当下浮躁社会的育儿和家庭作风,分享给大家,值得学习和树立榜样。
1,梁启超就着孩子们的亲身经历,随机点化,让他们借机反省体察。
例如1923年思成、思永在北平遭遇车祸,两个孩子都受了伤,一家人颇受惊吓。
梁启超连续写信告知思顺,用了大量篇幅描述车祸前后兄弟俩的相互救助,以及在惊惧之中与父母姐妹的情感牵挂,细致入微,只是在其中略加点化,说此次能够“逢凶化吉、履险如夷,真是徼天之幸”;
在结尾处轻轻说道“这回小小飞灾,狠看出他们弟兄两个勇敢和肫挚的性质,我狠喜欢”,却是整个叙述的点睛之笔。
2,在梁启超的维度里,没有像传统思想那样重男轻女,而是非常重视女孩子的教育。
在九个儿女中,梁启超对长女思顺的学业费心最多,为她请了好几位日本家庭教师,为了让她完成学业延迟举家回国的时间,还将思顺的作业亲自批改后编成一本《艺蘅馆课艺》。
让二女儿思庄去加拿大读中学,以便毕业后继续留学深造,后来为思庄在加还是在美读大学、选择专业等问题书信往返讨论,提供了很多参考意见。
正是因为这种对子女平等看待的教育观,使得梁家女儿从小就有强烈的自信和独立意识。在子女专业的选择上,他既考虑学科的发展,又尊重子女的兴趣和选择。
二女儿思庄留学美国,因为国内生物学几乎是一片空白,梁启超本来希望她学生物学。但思庄学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对生物学不感兴趣。
他得知此事后,不仅没有责骂女儿,反而写信安慰她,让她按照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思庄得到父亲的支持后,思庄选择心爱的图书馆学专业,后来成了一代图书馆学家。
3,忧患教育
孟子讲“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梁启超将这一意识贯穿在子女的教育中。
他虽爱子女,但从不溺爱,而是教导子女在忧患、挫折中成长,以此磨练意志、砥砺人格。
如他对思忠说:“你们从来都知道,爹爹虽然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磨练出来。”
1912年梁启超结束流亡的生涯,回到国内,生活舒适,子女也过上了比较富裕的生活;而1916年他与蔡锷冒险策划反对袁世凯的“护国运动”,有可能失败,而导致整个家庭陷入困顿,使子女重新过上艰苦的生活。
他认为,如果万一失败对子女的成长来说也未必不是好事,而即使成功也不再做官,否则子女易成为纨绔子弟。他对思顺说:“汝辈小小年纪,恰值此数年来无端虚度之岁月,真是此生一险运。
梁启超认为,安适的环境易使子女懒散堕落,而困苦的境遇反而使其砥砺前行。
4,夫妻相处的方式是给孩子最好的示范。
梁启超在信中跟子女说道:
“每晚散客后,与汝母杂谈,动至夜分。”
“夕间辄与汝母对酌微醺,甚乐也。”
一个家庭中父母的和睦和恩爱对孩子的身心和成长起到很大的作用。
莫言曾说:
每个人从生下来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有言传有身教,甚至我觉得身教重于言传。
你生活在这个家庭里面,你的长辈,你的亲人,他们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工作、对待他人,我想会对孩子产生非常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我觉得有好的家风,确实对孩子的成长是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