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东京奥运会的火炬传递仪式来到长崎时,日本方面用了一艘遣唐使船来传递圣火。这艘船是2010年日本一家公司建造的,曾经在上海世博会的日本馆中展出过。
日本的遣唐使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日本前前后后派了19波人来中国,而且抱着比较明确的要向中国学习,要跟中国打好关系的目的,可以说是中国和日本友好交往的一段小蜜月吧。
那么日本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派出遣唐使的呢,遣唐使们都跟中国学了些啥,对日本历史有哪些影响呢?
1.日本有没有当过中国的藩属国?
日本跟英国其实有点像,都是岛国,一个在亚欧大陆的最西边,一个在最东边。不过,跟英国不同的是,2000年前,统一了欧洲大陆的罗马人带着菜刀渡过海峡去,追着当地的土著凯尔特人一顿砍,把他们砍进了山里,现在还在苏格兰和爱尔兰猫着呢。而古代的中国却没对日本做过这样的事。
一直有个故事,说秦朝那会儿,徐福带着3000童男童女,为了寻访仙山,东渡来到日本,他们繁衍下来的后人就是日本人。这个故事其实有真有假。假的部分是,从考古发现来看,在石器时代日本岛上就有人类在活动了,时间远比徐福东渡早得多。真的部分是,日本人的祖先,确实是从中国大陆迁徙过去的。以前日本岛跟亚欧大陆是连在一起的,日本人的祖先可以无障碍地从大陆迁移到现在的岛上。就算后来没连在一起,小规模的移民也一直存在。
而且,中国大陆的文明一直在对日本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比如,水稻以及相关种植技术,甚至是配套的水利建设模式,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又比如铁器、姓氏、文字等等这些,都是在遣唐使时代之前,那些小规模的移民断断续续地带过去的
总体上,作为孤岛,古代日本的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中国大陆(参考完全与世隔绝的美洲印第安人的发展水平),我们都进入封建农业时代,换了N个朝代了,日本却依旧停留在部落时代里。
汉朝的时候,刘秀给他们送了一个金印,上面刻着“汉倭奴国王”几个字。在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里面,这个操作相当于是认了你这个小弟的意思。
不过大概是由于隔着海峡的原因,日本和中国的藩属关系,一直没有朝鲜、越南这些国家那么确认。但此后几百年间,彼此间一直有小规模地往来,日本断断续续地向中国朝贡。甚至是在三国混战、五胡乱华的时代,也仍然努力和大陆的主要政权保持着联系。
当时的日本国王(那会还不叫天皇)是很以大陆这边的封赏为荣的,人生奋斗的小目标,是希望大陆这边可以封他们日本兼朝鲜半岛那几个国家的王,而不仅仅是日本的。是的,可能因为是岛国,总是有不安全感,老是想到在陆地上来霸点地盘,日本那会儿就在惦记着朝鲜半岛了。
不过南北时期漫长的混乱对双边的交往始终有影响,有一阵子彼此间就失去了联系,等到隋朝重新统一了天下时,日本派了一位小野妹子(名字叫妹子,其实不是个妹子)出使中国,国书上写着“日出处皇帝致日落处皇帝”。
隋文帝一看就不高兴了,怎么这么不会说话,你才日落呢,你全家都日落。旁边的人连忙劝道,皇上息怒,山里人不懂事,别跟他们一般见识。隋文帝一想也是,就没太计较,照常给了赏赐,不过回复的国书写的仍然称对方为“倭国”。
这件事情给了日本一些灵感,后来就把国名改成“日本”,再也不是倭国了。这件事也表明了,这时候日本的自我定位,已经不再甘居大陆王朝的蕃属国了,不再愿意接受中国王朝的册封。
2.中日第一次战争
隋朝没过多久就灭亡了。现在大家都赖隋炀帝荒淫腐败,其实是没有道理的。人家隋炀帝很雄才大略的好不好,只不过是资金链拉得太紧,运气又不太好,把公司给整倒闭了,结果在李家带头的抹黑下,鼓破万人锤。
李家接过了隋朝的基业后,祖孙几代利索地把隋炀帝做一半的那些事给完成了,包括修运河,征高句丽,打突厥,成就了一代盛世。
征高句丽的时候,中国和日本在现在韩国的锦江口打了一仗,是咋回事呢?
我们先说高句丽。高句丽这名字很让人联想到高丽,然后就跟朝鲜划等号,其实它俩没啥关系。高句丽的领土一半在中国东北,一半在现在的朝鲜,虽然都城定在了平壤附近,但主体民族是中国这边的。
高句丽当时比较猛,跟西边的突厥眉来眼去的,对隋朝的边境有点威胁。隋炀帝东征了三次,愣是没能把它打下来,反而越套越深,最后把自己给整崩溃了。
高句丽的南边,也就是现在韩国那里,当时有两个国家,西南边的叫百济,东南边的叫新罗,这就是朝鲜半岛上的前三国时代。不过剧本的发展跟我们的三国不太一样,他们的曹操联合着刘备去打孙权,孙权被打哭了,只好去找大哥李世民。
李世民果断决定出兵,顺手解决掉一些历史问题,于是也开始征高句丽。不过仗虽然打赢了,但问题没有彻底解决。
到了659年,唐高宗年间,在高句丽的支持下,百济又跑去欺负新罗,新罗又向大唐求助。大唐再次出兵,唐与新罗的联军,很快就把百济给灭掉了。不过百济一时半会没死透,还想挣扎一下。他们派使者到日本(那会儿仍叫倭国,不过为了叙述方便,我们不纠结这个),想迎回他们在日本当人质的一位太子,回来搞光复,顺便向日本借点兵。
日本人陷入了痛苦的思索之中。想到要与大唐为敌,心里慌的一逼。但是自己对朝鲜半岛确实心存念想,一心想把新罗和百济发展成自己的小弟,感觉这次机会难得。而且他们又怕大唐搞定朝鲜半岛后,会顺手过来搞自己。想了好久之后,他们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决一定赌一把,出兵百济,跟大唐掰掰手腕。
顺便说,历史上中国和日本三轮大规模的军事冲突,都是从朝鲜半岛开始的。历史上日本只要稍微发达一点,就会向朝鲜半岛伸手。只不过前两次,中国比较轻松地打赢了,第三次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花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才赢得了胜利。
时间是在公元663年,此前一年,那个百济王子先回去当了百济王,并开始搞内哄。大唐等他们内哄得差不多了,就在锦江的出海口那儿他们给围了起来。日本水军一看,哇哇哇地杀过来想解围,双方在锦江口打了起来。
日本水军说是3万人,唐军2万。双方大概打了两天,日军输得有点惨,就带着一些百济的败兵,哇哇哇地逃回日本去了。
日本败退之后,百济就死透了。又过了几年,高句丽也被唐新联军给灭掉了。
3.修复关系
白江口之战后,日本人退回岛上,越想越慌。听说高句丽被灭掉了,便派使者到大唐,向大唐道贺,以缓解一下尴尬的局面。到了671年,大唐也派使者去日本。使者十分友好,把白江口一战俘虏的一千多名日本兵给还了回去,完全出乎日本方面的意料。
原来高句丽和百济灭亡之后,新罗没有了仇家,也就不需要大哥了。不但不需要大哥,转头还在如何划分战利品这件事上跟大哥闹起来了矛盾,动起了手脚。
考虑到西边的吐蕃也在蠢蠢欲动,大唐没法两面用兵。最后的结果是,大唐赚个面子,新罗赚个里子。新罗嘴上认个怂,派人去给大唐道歉,大唐则把原本已经吞下的百济让给了新罗。而高句丽的故地,则基本是北边的归了大唐,南边的归了新罗。新罗就这么曲线地完成了对朝鲜半岛的统一。
正是在跟新罗关系比较紧张的背景下,大唐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安抚了日本,跟日本保持友好。毕竟比起跟边境一些游牧民族连年累月的战争来,打了一仗真的不算是啥,没必要记仇。
这下子日本人终于彻底放下了心,同时也断了对朝鲜半岛的念想。中日两国的交往,遣唐使的往来,以及文化交流也就没受战争影响。遣唐使们可以放心地到“堪称东方文化渊源的中国本土,直接汲取优秀文化”。
4. 日本人在长安
到大唐来的日本人,各种各样的身份都有,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留学生、僧人和外交官。
那时候从日本到中国,一般有三条路线,一条北路,两条南路。北路那条是先到新罗,绕着朝鲜的海岸线来到山东,再从陆路到长安。这条路线最安全,不过后来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日本人就不敢再走那条路线了(之前跟百济合伙过想修理新罗),只能改走南路。
南路可以避开新罗,但是要经过许多荒岛,有时候一不小心就被岛上的野人大卸八块,分而食之。而且还要渡过东海,风高浪急,弄不好就沉海里了。这种情况当时是比较经常发生的,经常是几艘船一块出发,只有一两艘能够到达终点。
李白不就写过《哭晁卿衡》,里头说:“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不过那次其实是误会了,虽然又遇到风暴,又被海盗打劫,被杀掉了好多同伴,不过晁衡命大,幸运逃脱,逃回了长安,后来在中国终老。
晁衡就是来中国留学的。当时在长安的留学生有很多,不但有日本的,亚洲其他国家的也有不少。他们被安排进大唐的最高学府国子监里,学习四五书经,学习中国的文化,一学就是好几年。
大唐会给补贴,给发衣服发被子,尽量让他们吃穿不愁,学成之后还可以在大唐考公务员当官。不少人跟中国的诗人们混成了好基友,没事互相写写诗。
不过如果读书期间期末考老是不及格,拿不到毕业证,或者是行为不端,老是违反学校纪律,就会被开除,遣送回国。可见期末考试有多么的重要,孩子们要加油哦。
当时日本有好多像晁衡这样的留学生,在大唐混了好多年,有一些回了日本,有一些没回。回去的人,往往备受重视,很自然的把中国的很多东西给带回去,对日本产生影响——本身遣唐使船每次返回时,就会带上许多中国的书籍和物品。当年白居易写的诗,就是这样流传到日本的。他在日本红得要命,粉丝都愿意为他倒牛奶。
僧侣多则是由于佛教的原因。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后,又在这段时期里传播到了日本,在日本也挺受欢迎的。
不管是僧侣,还是留学生,又或是其他人员,到大唐来,都受到热情友好的接待。所以才说,这是中日友好交往的一段小蜜月。
5.日本都受了哪些影响
那遣唐使们从中国带回去的东西,都对日本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呢?
其实通过前文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对日本的影响是一直都存在的,只是在唐朝时达到了一个高峰,恰好在这个高峰时段,日本社会产生了一些急剧的变化。
第一波遣唐使是在630年派出的,使者来到长安,被国际大都市的豪华发达给吓了一跳,回去一顿讲,引发了日本人民对大唐的一顿遐想。白江口之战前,日本又派出了三批遣唐使。
第一波遣唐使里,有个叫惠日的,打了报告说,要把留学中国的人才吸引回来,给国家做建设啊。这个报告被天皇接受了,随后有一批人回了日本,对日本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7世纪中叶时,日本发生了一起宫廷内哄,内哄之后又开启了一场改革——大化改新。
当时日本有个叫苏我氏的家族,把持着朝政,而且不是一代人把持着,而是好几代人都把持着。641那年,有个天皇挂掉了,围绕让谁继位这个问题,发生了一些争执。本来挂掉的那个天皇是有遗嘱的,但是苏我氏的人比较猛,直接把遗嘱给改了,还把那个继承人给砍死了。
最后别的人看不下去了,有个叫中大兄的皇子,跟几个大臣设了个圈套,把苏我老贼全家给砍死了,政权就落到了这个中大兄皇子手上。
这个中大兄皇子团伙里的几个主要成员,都是中国粉,而且任用了很多从中国回来的人才。他们开始学中国,用上了年号,也就是前边所讲的“大化”。年号这东西中国现在已经不用了,不过日本还保留着,比如现任天皇的年号是“令和”。
整场改革就是在中国文化影响下进行的,陆续实施的政策,非常有中国的影子。试举几个重要的。
1.改革官僚制度。由世袭的部落贵族统治,改为朝廷任命官员。苏我老贼的家族,其实就是这种部落贵族的代表。
2.搞土改。按照中国圣人们的想法,把土地给大家分了,说是每个人要分个一百亩。然后按照土地来收税,增强国家的税收能力。
3.建立赋役制度,有事时可以征用民夫给国家干活。
4.搞户籍制度。挨家挨户上门统计人口,编订成册。
这一系列操作的目标,都是加强中央集权,增强政府的操作能力,使日本由松散的部落联盟,进化成真正的封建王权国家。此外,还有参考中国修改了一些习俗和礼仪,开始仿造中国的式样铸造铜钱等等。日本的铜钱上铸着“富本”二字,来源就是中国古代“富民之本,在于食货”的思想。
大量书籍的输入,也促进了日本文字的发展。文字原本只是少数从中国和朝鲜过去的外来户,以及上层贵族在使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使用文字的人越来越多。9世纪时,日本人参考了汉字的音和形,发明了假名,填上了日语只有语音而没有文字这个空缺。
694年,日本在奈良仿照长安建设了一个都城,称为藤原京,实际上是日本第一个正儿八经的都城。
6.尾声
总体上,这一段中日文化密集交流的时期,对日本影响是巨大的,从物质、文化,到制度。大化改新真正落实的效果,或许未必与初衷一致,但来自中国的影响,在当时推动着日本的历史加速前进,却是不争的事实。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往前跑一定会好过于停在原地,何况还是向着阳光奔跑。往前跑,就算不能到达预定的目标,你也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益。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有个人看到邻居天天长跑,可以跑马拉松,身体倍儿棒。他决定学习一把,于是照着邻居的训练时间表,试跑了一段时间。他或许最后也没跑上马拉松,但因为天天出来跑步,身体变好了,人变积极了,顺便还结识了一个美女。比起以前胖在家里来,日子变得有滋味多了。
纵观漫长的历史,中国和日本之间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是友好的,是相对领先的一方在影响和促进相对落后的一方,最后大家共同进步,希望今后也会是。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朝不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