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精要(18)
黄岐之
“卫气出入”
[摘录1] 卫气昼行阳经二十五周,夜行阴藏二十五周。
[意义] 卫气白天在阳经运行二十五周,夜晚阴藏运行二十五周。
[感悟] 卫气白天在阳经运行,人体阳气盛,生理活动以消耗阴气为主;夜晚,卫气阴藏,阳藏阴盛,生理活动以恢复功能为主。卫气昼夜各运行二十五周,共五十周。
[摘录2] 卫气之行也,常于平旦寅时,从足太阳之睛明始。睛明在目之内眦,足太阳之穴也。平旦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至小指之端。别入目内眦,下手太阳,至小指之端。别入目锐眦,下足少阳,至小指次指之端。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无)名指之端。别入耳前,下足阳明,至中指之端。别入耳下,下手阳明,至次指之端。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入足少阴经。阴蹻者,足少阴之别,属于目内眦。自阴蹻而复合于目,交于足太阳之睛明,是谓一周。如此者二十五周,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于是内入于阴藏。
其入于阴也,常从足少阴之经而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是谓一周。如此者二十五周,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于是外出于阳经。其出于阳也,常从肾至足少阴之经,而复合于目。
[意义] 卫气的运行,常始于寅时(凌晨三点钟到五点钟),从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腧穴始。平旦(天亮的时候)阳气出于目(眼睛),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而下行,下足太阳膀胱经,至小指之端。别入目内眦,下行手太阳小肠经,至小指之端。别入目锐眦,下行足少阳胆经,至小指次指之端。上循行手少阳三焦经之分侧,下至名指之端。别入耳前,下足阳明胃经,至中指之端。别入耳下,下行手阳明大肠经,至次指之端。卫气入足至足心,出内踝,下入足少阴肾经。从足少阴肾经别入阴蹻,至目内眦。自阴蹻而复合于目,交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腧穴,为运行一周。如此运行二十五周,太阳下山时,阳气衰退,而阴气升,卫气入内阴藏。
卫气入阴而行,常从足少阴肾经而流入,从肾流入心,从心流入肺,从肺流入肝,从肝流入脾,从脾复流入肾,为运行的周期。如此运行二十五周,平旦(天亮的时候)阴衰退,而阳气升,卫气出外入阳经。卫气出阳入阴,通常从肾至足少阴之经,行于阴,运行一周,而复合于目,行于阳,又运行一周。
[感悟] 卫气运行始于足太阳膀胱经,下行手太阳小肠经,下行足少阳胆经,上行手少阳三焦经,下行足阳明胃经,下行手阳明大肠经、入足少阴肾经,别入阴蹻,回到足太阳膀胱经。从阳出眼睛开,到阳弱阴升,卫气入内阴藏。运行二十五周,是阳气升至降的过程。阳升阴降的结果,是阳藏生阴,然而又从阴化阳,周而复始。
卫气运行与昼夜变化及寤寐有关。白昼人寤,则行于阳;黑夜人寐,则行于阴。行于阳是行于体表手足三阳经脉,行于阴是行于内在五脏。卫气行于阴,是从足少阴经注于肾,而后至心、肺、肝、脾,复还于肾。
[摘录3] 卫气入于阴则寐,出于阳则寤。一日百刻,周身五十,此卫气之度也。
[意义] 卫气入阴而藏则睡,出阳而升则醒。一天百刻,运行全身五十周是卫气运行的周期。
[感悟] 卫气运行的周期是人睡眠和睡醒的交替过程。卫气之行,生而不息,周而复始,阴阳消长。
[摘录4] 《难经》营卫相随之义,言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相附而行,非谓其同行于一经也。
[意义] 《难经》中,“营气和卫气相随”,是指营气运行在脉中,卫气运行在脉外,相附而行,不是说营气和卫气运行在相同的经脉。
[感悟] 营气和卫气来自脾胃的后天之气,营气行在经脉中,化生为血。卫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上焦,行于脉外,其性悍,运行迅速而滑利。《灵枢·本藏》认为:“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虽行于脉外,但仍然依傍着脉道而运行,并非与营气同行一经脉。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