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知识经济”、“付费学习”、“个人提升”已经成为热词进入眼帘,这表明我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越来越简单和多样。原本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具备的知识,在网上我们也能更容易获取,同时,一大批“草根IP”的崛起,让许多人觉得:通过互联网,个人努力提升自己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许多人(比如我)购买了许多书籍,课程参加了一大堆,每天安排满满当当,却发现自己不仅没解决什么问题,却越来越浮躁,变成了“越努力越焦虑”。每天希望“更进一步”却变成了“南辕北辙”,我们的努力,真的在带领我们去想去的地方吗?
怎样的努力才是正确的?在我最近听的一期知乎live里,动力在杭州分享了他的方法,让我明白了努力这个词的真正含义。他讲到,首先要明白自己是为了达成什么目标而努力,其次分清楚自己能改变的部分,在能把握的部分专注精进。
三种努力姿势,你是哪一种?
1、为目标而努力。
这样的努力是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事情上,要把事做成。记得我大学第一次做晚会主持,一星期的时间,毫无经验的我在搜集资料后,两天写串词,三天练习,一天彩排然后就硬头皮上场了,虽然不出彩但好歹顺利完成任务。回想起那段时间,我想的只有一件事,完成主持任务,我所有的行动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只为结果负责,只关注有没有把事做成,而不是要不要努力。
2、为努力而努力。
不是为了具体的目标,而是单纯为了努力而努力,这样的努力是追求“努力的状态”,只是一种在路上的感觉。就像看到周围的人努力学习,然后自己也要不断地努力。
3、为“努力的感觉”而努力。
这种是摆一个姿态,表现出努力的样子,获得优越感,而非真正去行动。典型的例子是给自己做各种各样的计划,而不去执行。
为何有“南辕北辙”的努力?
这三种努力的背后,都有我们的焦虑存在,但只有第一种焦虑才是真实、有意义的。后两种其实是对焦虑产生的心理防御机制。
因为追求目标就一定会有失败的风险,这样会伤害自尊,但我们内心又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带来成就感,那怎样避免失败又保持这种成就感?
出于这种防御机制,我们会倾向于选择假装努力来获得成就感,这会给我们一种不断进步的幻觉。就像读书时,我们看旁边的学生学习很刻苦,然后自己也要不断努力一样。
然而,这种努力没有得到现实的反馈。
这样的努力只是为了提供我们进步的幻想,因为失败、平庸带来的感觉更难以接受,这是用自我提升的幻觉来缓解自己变平庸的焦虑。但是努力并没有缓解这种焦虑,反而更加剧了,因为知识和技能需要时间积累,而我们则希望这种过程快速完成。
那努力就一定不对?
当然不是,努力本身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与此时此地的生活“割裂”的努力,它只为制造一种自我提升的幻觉。有努力焦虑的人,会感觉停不下来。
我们的努力,跟我们所做的事情脱节了。
问“要不要努力?”就跟问“要不要吃饭?”一样,它完全可以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就像一个登山者不小心跌倒了悬崖边上,这时为了求生,他会不会抓住旁边的石头,努力往上爬呢?
努力应该是我们完成目标时的副产品,是一种真实的状态,当我们把它变成一种刻意要去呈现的状态,就不对了。
努力其实就是我们的本能。
什么样的努力姿势才是最真实的?
我们大多数的痛苦来源于:我们总是想去控制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那么努力焦虑的本质就是,在我们能掌控的地方不够努力,在不能掌控的部分我们强行努力。
真实的努力应该包括:
1、对能控制的事情比较努力(专注精进)
2、对不能控制的东西就仍由它去(顺其自然)
同时,并把这两部分分清楚。
焦虑的本质就是失控,要缓解它,就得把掌控的权力夺回来。怎样做到?这里提到一个词:心流(Flow)。
真正的努力是靠心流带动的,这是幸福真正的来源。让我们放下对目标的执念,只专注于眼前我们能控制的事,并把它做好。
我该怎样进行有效的行动?
答案是,把自己的计划变得更务实,可控。
不确定、不可控的事情让人感觉糟糕,但要找出这些不可控背后的可控的事情加进计划,我们能发现,仍然有我们可以做的。
我以前健身举铁时,很喜欢做一周5练、6练的计划,后面发现很难持续,不是因为太疲劳恢复不好,就是因为突然有事冲突练不了,这让我感觉很沮丧。后面我把计划改成一周3练、4练,这样就变得很有弹性,哪怕实在完不成计划,也有替代方案。
反观那些只用来缓解焦虑的计划,往往都是很宏大,成就感是有了,但无法用来执行。所以好的计划能让你踏实下心来做事,做那些能控制的部分。
“我们无需立刻看到遥远的路尽头,我们只需要看到可以抵达那里的路就好了。”——昂山素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