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是这里我提到的所有思想家的思想祖师。比如,海德格尔就是胡塞尔的学生,他们两个人是亲传的。萨特虽然不是胡塞尔的直接学生,实际上,胡塞尔的书萨特读得也很熟。至于梅洛-庞蒂,他则认真地读过胡塞尔留在鲁汶的一些重要的哲学思想手稿。
现象学是一个兴起于二十世纪初的哲学运动,而且热闹了好几十年。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还没有完全地消退。
在现象学之前,整个欧洲大陆上有两个主要的思想流派:一个是和康德有关,一个是和黑格尔有关。
这两种观点的想法和现象学之间的差别就是,这两种思想它们都是站在思维的立场上来把握我们的生活,把握我们的历史。这也就叫概念先行。比如,康德哲学会怎么说这个咖啡的杯子?它会说:你们为什么会觉得这是个咖啡杯子?首先,是因为你们的外部感官接受了很多感觉材料。比如,这是绿色的感觉材料,这一块是金的,这是圆的。把这些感觉材料结合在一起,就需要我们大脑的思维范畴进行加工,这些概念在被进行加工的时候,我们的心里面就把这个咖啡杯给做出来了。因为我们的大脑里面有各样的范畴,知道什么东西是实体,什么是因果关系,什么是相互作用,这样我们才可以把这些零碎的感觉材料加以拼合。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咖啡杯?是被你想出来的。
也就是说,在康德那里,“想”和“思”占据了核心地位。
现象学不这么看,现象学认为,咖啡杯是被你感觉到的,而不是被你想出来的。
这里所说的感知和感觉,不仅仅是指比较低级的被虫咬一下的那种感觉,而是指那种有丰富内容的有意义的感觉。比如,一个杯子放在这里,一只毛毛虫从旁边爬过去,毛毛虫也许对这个杯子也有点感知,它这个感知就不是我们讨论的。我指的是一个有文化、有意识,并且知道咖啡文化的人,面对这个咖啡所感受到的东西,那种有丰富的文化负载的东西。这就是现象学所要面对的新世界。
正因为这个新世界被以前的哲学家所忽视了,所以开掘出新世界的天地就是一件哥伦布式的事业。所以,胡塞尔就是哲学界的哥伦布。
那到底什么叫现象学?按照作者的理解,在本质上,现象学它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理论。实际上,四个汉字就能解决:描述现象。也就是说,现象学的一个工作就是,要描述你看到的东西。你看到了什么东西,就以最忠诚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按照哲学上的要求来说,就是要去看,不要去想入非非,要把你听到的、看到的给描述下来。
我们拿描述咖啡举例。不过,我们要有个对比,以非现象学的态度看咖啡,是怎么一回事?下面一段文字是很多读过《存在主义咖啡馆》的人都反复引用的——
那么,什么是一杯咖啡?我可以根据它的化学成分和咖啡树的植物学来定义它,并补充一份总结,来描述咖啡豆如何被种植与出口,如何被研磨,如何用热水冲泡咖啡粉,然后导入容器中,端给用嘴摄入咖啡的人类中的一员……但我仍然说不出面前这杯特定的咖啡是什么。
那么咖啡到底是什么?
它是一片缓缓靠近的暖意,之后是一种我舌头上强烈、浓厚的味道,始于一丝略微严肃的震颤,然后平缓地变为一种惬意的温暖,这温暖从杯子里传到我身上,带着清醒和提神的承诺。这承诺,这些预期的感受,这气味、气质和味道,皆是这杯作为现象的咖啡的一部分。它们都是通过体验而出现的。
第一种描述就是非现象学的态度,我们后面提到的一种描述就是现象学的态度。这两种态度之间的差别引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哲学概念,就是胡塞尔使用的哲学概念:悬置或者悬隔。
当你要用现象学的态度来面对这个咖啡的时候,你就要把科学的、经济学的这种基于第三人称视角而出发的科学性的描述全部悬置起来。悬置或者悬隔的意思,不是说我们不承认科学。只是我们现在不讨论科学,我们把它放到括号里面去,因为在这里它不是要点。
那悬置或悬隔的最重要的结果是什么?按照作者的观点,它是一次大解放,把感觉解放出来。为什么呢?如果我们脑子里塞的都是这种基于第三人称视角的科学术语,我们讨论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在讨论我们肾上腺激素的分泌,或者是我们的血压上升或者是下降,你就会丢失了我们人类当中最丰富、最有趣的部分:感觉。
让感觉自己说话的哲学就叫现象学。
存在主义是在现象学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人生哲学,它的要点是,要忠实于你的人生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