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蘋】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词释】
于以:犹言“于何”,在何处。
蘋(pín):为生于浅水之多年生蕨类植物,可食。
藻: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可食。
行(xíng)潦(lǎo):积水塘。
筥(jǔ):圆形的筐。方底称筐,圆底称筥。
湘:烹煮供祭祀用的牛羊等。
錡(qí):炊饭之器,三足锅。
釜:炊饭之器,无足锅。
奠:放置。
宗室:宗庙、祠堂。《毛传》:“大宗之庙也。”大宗,即大夫之始祖。
牖(yǒu):窗户。
尸:主持。古人祭祀用人充当神,称尸。
齐:《韩诗》作“䶒”,美好之意。
季:少、小。
【释文】
到哪里去采浮萍?就在南面涧水滨。到哪里去采水藻?就在那水沟积水。
用什么来盛放?有那圆篓和方筐。用什么来烹煮?有脚的锅与无脚的釜。
祭品安置在哪里?宗庙祠堂窗户下。谁来主持祭礼?有那斋戒的美丽少女。
品读[国风•召南•采蘋]
* 从祭品、祭器、祭地再到祭者,层层递进描述了古人祭祀活动细节。
* 了解商周时期古人的“礼器文化”。
蘋根生水底,叶敷水上,不若小浮萍之无根而漂浮”— 《尔雅翼》[宋]罗愿
【大白话】
“蘋”是水生植物,有根生在水底的,叶子浮在水面上,不像浮萍只是无根漂浮在水面上那样。
“行之为言流也,雨水流行,渟蓄汙下之处,其水无原,故曰行潦”—《诗三家义集疏》[清]王先谦
【大白话】
“行潦”就是大雨之后,雨水顺势往低处流淌,积蓄在形成的积水塘,这样的水塘是没有源头的。
“盛,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说文解字》
【大白话】
“盛”这个字的原本的含义就是指放在器皿中用以祭祀的黍稷。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篇》
【大白话】
慎重地对待死亡、办理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追念前贤。这样百姓的道德就会变得仁厚了。
“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宗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之祭,牲用鱼,芼之以蘋藻,所以成妇顺也。”—《礼记•昏义》
【大白话】
古代的少女在出嫁之前的三个月,要在祖庙里接受婚前的指导和教育,教育的内容就是关于妇女的品德、言行、仪容之类的基本礼仪,教导完毕之后,要举行一个祭祀活动,祭祀的祭品是鱼,然后搭配着蘋藻一起烹饪,祭祀完毕后就可以为人妇。
本期提到的“礼器”
【扫盲贴】
鼎:鼎是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是古代中国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簋(guǐ):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