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吐槽我说,如果有种说法是「无立场婊」,你一定是代表性人物。
我下意识为自己辩解:我这是在学「中庸」,保持中正平和,坚持自己的认知,不随风倒。
朋友笑骂,得了吧,老祖宗棺材板要压不住了啊,你就是个专业看戏的。
虽然如此,他们还是总找我讨论感情、生活、工作,然后在结束的时候继续吐槽我无立场,总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乐此不疲。
01
朋友A是个独宠的娇娇女,妈妈非常强势,只想让她考公务员。毕业至今,一年半,几乎每个周末都在考试,在编的、不在编的一个也不放过。
A经常和我吐槽,觉得已经被压得要抑郁了,要听建议。我基本的套路就是:体谅一下妈妈的苦心,也理解妈妈的强势带来的压抑;如果自己希望稳定,只因为妈妈的强势而不想考,那就调整心态继续努力;如果真的不喜欢,那就得考虑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并让妈妈相信你能做好,中间给些无伤大雅的小建议。
还好,她有点“怂”却也有自己的想法,虽然总吐槽我立场模糊,帮着她妈说话。
朋友B是最常见的恋爱女,今天哭着骂男友,明天当面秀恩爱。
当她哭诉的时候,我的套路基本是:先让她把事情说明白了;然后陪她吐槽她男朋友;接着分析一下她做的不好的地方,换位思考她男友,最后再问她怎么想。
还好,她有点爱“虐狗”却还算“懂事儿”,虽然总是骂我胳膊肘往外拐,不站在她这边。
前两天看一个朋友的文章,说到别人问她「你觉得呢?」,总做不到敷衍了事。深有同感,我不仅做不到敷衍了事,还做不到表明立场。朋友A的工作,妈妈可以插手,但我不行;朋友B的男友,她骂可以,但我不行。
总有一些交谈中的「不能承受之重」,让我觉得做个「无立场婊」更轻松。
02
1月23日早晨,马薇薇上了热搜。
打开看,是她在新青年的演讲「二十岁不要想象三十岁的生活」,短短几分钟。印象中她上次热搜,是《奇葩说》第四季,手撕思达粉丝,引火思达本人的时候,场面壮观。
我很喜欢《奇葩说》,所以当时刷微博也频繁。朋友C问我支持谁,我说就看看不说话。她从旁边凉凉地来了句「你就是个看戏的呀」。再看朋友C,立场坚定地支持姜思达,在微博和知乎等发表了很多言论,结果被马薇薇的粉丝各种炮轰,甚至影响了日常生活。
在马薇薇这次演讲视频下,有几个高赞评论是这样的:
她是我见过最有口才,思维敏捷,反应最快,最不讲道理的人,多谢她毁了我最爱的节目奇葩说。
经过奇葩说那件事,再也无法直视她讲道理的样子。明明是不讲道理的人,却在这里讲大道理。
而我看完了视频,有两个观点印象比较深,她说:
辩论是一种什么思维?就是把你分裂成三个人:一个正方,一个是反方,一个是观众。你心中最极端的想法A和最极端的想法B,在激烈的互相碰撞、质疑乃至辱骂的过程中,那个观众C能得出一个比较中立的答案。这个时候做事就会有什么? 理性。
二十岁不要想象三十岁的生活,而是应该学会判断,排除人生中不想做的事。生活中,从最小的事做起,不要每天回家想自己宏大的理想是什么。不断去尝试,当做一件事怎么做都不烦的时候,那就是找到了理想。
平心而论,这些观点对自己有没有一点点用处?就算没用,是不是有点道理呢?
然而,我们很容易因为不喜欢一个人而不接受他的观点,即使是正确且对我们有用的。
我其实有些佩服那些表明立场,勇于发言的人,也承认,不表明立场有的时候像个冷漠的看客。但“站队”是个挺累的事,尤其事关瞬息万变的娱乐圈,一不小心还可能引火上身,遭受键盘党袭击。所以,我宁愿没骨气地做个「无立场婊」,并接受对我有用的观点。
03
1月24日晚,刘鑫再次上热搜。
作为日语学习圈的人,江歌事件从案发,到网络发酵,再到最后的审判,我几乎全程在关注。刘鑫是我极少厌恶的陌生人之一,无论有什么理由和借口,她的自私让我做不到「中庸」。虽然网络暴力不好,但这次我只觉得她是「自作自受」。
在日本,有一种现象是「中国人坑中国人」。
接触过一个留日的人D,不知道是我太值得被信任,还是他不在意。说起他在日本做过房屋中介,挣的钱能过很不错的生活。他们专门找刚到日本的中国人,这些人他乡遇故人特别容易取得信任,如果再贪些小便宜,那签约是很快的。但因为中介不正规,有很多灰色地带,租房的人遇到麻烦只能自己解决。我还记得他说话的时候有一种得意和对那些人的不屑。之后,我很少和他接触了,虽然他能力非常强。
道德只分对错,无论中偏。可以因为平时事不关己的看客行为被叫「无立场婊」,也可以被戏谑,但决不是不敢言对错。在是非面前说「中庸」,只会让人觉得可笑。
不是权威,自然无法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不是圣母,自然会选择让自己舒服的做事方式;但作为普通人,我还是希望能明辨是非,有道德底线,做个「正经人」。所以,不好意思,朋友们,我依然想做个「无立场婊」,一个正经的「无立场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