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音乐浅话》中发现可以用二维码扫来听,愿朋友们一边了解曾侯乙编钟,一边聆听那来自近2500年前的声音!你一定会惊讶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
曾侯乙编钟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一大型古墓。因其墓主人是曾国诸侯,名乙,故将此墓称为曾侯乙墓。
背景知识
这是一座呈不规则多边形的大型墓葬,总面积220平方米,分东西北中四室。曾侯乙的主棺位于东室的正中,有八位女性陪葬棺。一个狗棺和一些琴瑟等以丝竹为主的乐器,有大量的石器、酒器、水器等实用的青铜器成套排列有序。显示墓主人生前宴饮娱乐的场景。
中室有两面编钟、一面编磬以及鼓、笙、排萧等乐器的组合。表演成三面排列的乐队演奏。这也印证了礼乐制度中诸侯轩悬的规格(《周礼》记载"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宫悬四面悬,轩悬三面悬,判悬两面悬,特悬一面。"它呈现的是一种乐器演奏形式。表示帝王可享四面排列的乐队奏乐,诸侯可享三面乐队奏乐,以此类推,它是礼乐制度的体现。)
西室放置13个女性陪葬棺,可能是表演乐舞或奏乐的乐工。北室是兵器、车马器等。中室是曾国宴请王公贵族及亲朋好友欣赏乐队及歌舞的场所。这种讲究排场与形式的金石之乐是中国先秦礼乐形态的真实再现。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沉睡于地下近2500年的一套大型编钟。悬挂编钟的是桐木结构的钟架,高大的钟架由六位青铜武士和八个圆柱承托。编钟分三层悬挂,共65枚,其中一枚为楚惠王相赠。最让人惊奇的是,编钟出土时仍悬挂在钟架上,要知道整套编钟总重量达2500多公斤!它们深埋地下近2500年却依然矗立,难道是冥冥之中有神灵的保护?
其实整套编钟设计排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才是让它矗立不倒的真正原因。
艺术成就
编钟的音乐性能十分优异、音域宽广,相当于钢琴琴键从A1到c4,达五个八度之广,它的音域其实仅次于钢琴!中心音域的三个八度十二律齐备,可以构成完整的半音阶,也可以在旋宫转调的情况下演奏七声音阶的乐曲。(最早古人们对音阶的认识只有宫、商、角、徵、羽——1、2、3、5、6,而七声音阶就是1、2、3、4、5、6、7,十二律是1、#1、2、#2、3、4、#4、5、#5、6、#6、7)这些体现在敲击钟体正面与侧面会发出半音关系的两个音,这一切都源于古代乐师们独具匠心的创造力和精心细致的构思,才使这套编钟具有其独特的发音原理,是乐师们一项辉煌的科学成就。它的出土发现也让所谓"中国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等论调不攻自破!
还有一个惊喜的发现,整套编钟造型精美,钟体上刻有花纹和铭文。其铭文包含墓主人的身份、编钟所发出音的音名、以及各国对其音名的不同称谓!它对中国研究古代音乐史提供了有力的学术价值!
曾侯乙编钟是迄今为止出土编钟里规模最大、音域最广、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套。无论是在铸造工艺、结构设计、音响性能等多方面都堪称一项显赫的艺术及科学成果,也为研究周代的礼乐制度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实例。
在《经典咏流传》中听到龚琳娜演唱屈原的《离骚》,曾侯乙编钟为乐队伴奏,庄严肃穆感让我顿时起敬。仿佛真的穿越了时空来到曾国,享受这般尊贵地礼乐洗礼!
因无法在网上查到清晰的图片,故为从书籍中手工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