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了,早上上班的路上,看到许多孩子捧着花,路过花店,许多家长在挑选着花束。看着这一幕,思绪回到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过教师节的时光。
那些年,我们送老师的是贺卡,海报画(也许仅限于农村出来的孩子,也许那个时候城里也是送鲜花的),还有什么,哦,自己手绘的贺卡,或者制作的礼物。
前段时间忽然看到叔家妹妹拍的照片,照片的背景是《还珠格格》海报贴画,我还清楚的记得,这是当时妈妈收到的一份教师节礼物,我当时最喜欢的一幅画,后来搬家送给了叔家妹妹。还记得那时,我们家在初中老师的家属院里,从家属院到初中校区大概有8分钟的路程吧(那会走路)。现在也许5分钟就够用了。
还记得,教师节当天我们还要上课,晚自习时,大家陆续把自己选好的礼物送给老师,多数是送给班主任,多数是当季流行的电视剧明星海报,也有贺卡,写上歪歪扭扭的字,无非是:“祝老师教师节快乐,老师辛苦了”的字样。这样的桥段,元旦也会出现,就是把节日换成元旦快乐。当时,我的班主任跟我们家住隔壁,放学的时候,让我帮他拿礼物回去,我怀里抱满了海报画、贺卡等,走在路上,同学们都在看我,那个时候神气的咧!现在想想都好笑。
而且,这个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从妈妈收到的一堆礼物里,找出自己喜欢的,收集起来,所以,那个时候很喜欢过教师节,也是我“收礼物”的日子。那个时候的孩子都很朴实,买礼物也不是家长提醒或者“逼迫”的,是真心喜欢这个老师了才会送,而且费用是从自己的零花钱里扣除的,我比较幸福,从上小学,妈妈就每天给我和哥哥零花钱,从小时候一天一毛,后来慢慢提成一天五毛,再到一块。有的同学是夏天晚上自己摸“知了猴“”挣钱,当时好像一个是3-5分钱的样子,一晚上摸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第二天一早卖给邻居,得到属于自己的零花钱。
那个时候的礼物都很轻,不过情谊很重,买来贺卡自己写,不像现在可以定制,机打文字。那会还偷偷的写,怕被其他同学或者老师发现,有写感激的话语;也有写希望老师不要那么严厉,都害怕了,不敢跟老师说话;也有非常庄重的跟老师立下军令状,期末考试一定要怎么怎么样;这些都是学生真实的话语,那会儿的孩子情商没有那么高,说话喜欢直来直去,俗话说“心眼儿实”,8岁的孩子看起来还“呆呆傻傻”的,不如现在2岁的孩子。
不知道从何时起,教师节开始变味了,学生和家长争先恐后的送礼物,怕的是不送礼物,自己的孩子会被冷落,或者差异化对待。
不知道从何时起,老师也慢慢变了,不能绝对的说是变好亦或变坏,只能说,是这个时代在变,不过有一个绝对的定律:“就是无论社会如何变,负责人的人,有担当的人,还是占多数的”。也许唯一的差别是每个人负责和担当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那时候的老师,虽说一个班级70-80个人,超过现在的2-3倍,不过老师很负责,秉承着“一个也不能少”的原则,不会轻易劝孩子退学,也不会把所有问题都抛给家长,农村的父母多数只关注地里的收成,学生的学习是完全交给老师和孩子自己的。还记得,那时,老师会为了挽留一个学习不错的孩子,三番五次的去家里,只为说服孩子的父母:现在让孩子上学,以后他才能走出农村,不再辛苦种地过日子。
“鲤鱼跳农门”是当时最流行的话语,所有的老师,所有的孩子,都在期盼,能考上大学,就可以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老师和学生目标是一致的,也许也能让他们有共同协作的基础(虽说上学这个道理还有30%的孩子是不认可的)。从农村走出来的80后,也许感觉城里的生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轻松,那么精彩,不过,夜深人静时,问自己,答案绝对是:“不后悔上学”。
那些年我们一起过的教师节,“结伴偷偷摸摸”的选礼物,“羞涩”的写上祝福的话语,“偷偷”放在老师办公桌,有的还“偷偷摸摸”中把自己的名字也忘记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