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梦里花落知多少》开始就很喜欢三毛了,但终归太过压抑,似是更喜欢《稻草人手记》的画风,三毛总有一种在平淡生活里寻找趣味和感动的能力,一种令人艳羡却不得的能力。
之前也写过几篇关于书籍电影的,但都概括简短,没有主题,缺少思考。自是想提高文章水准的,便从这篇开始,寻找一个主题展开吧,一来让文章的可读性强一些,二来,我这个说话写作没有重点的毛病,也确是应该改改了。
既是散文集,内容终是散的,从学生时代,到结婚,到沙漠生活的点滴,但终归有一点相通,那便是每个故事里,都有三毛,都有远方。但关于三毛和远方,我还是知之甚少,不妨就着其中一篇比较吸引我的《塑料儿童》,谈谈时代和生活吧。
文
三毛在撒哈拉生活,大约是70年代的事了,那时人们还是写信的,沙漠与台北之间的时差,来自邮差而非时区,仅拆信看信,便已让生活足够有趣;那时人们还是喜欢山川大海的,会登上山峦,感受夜与海与宁静,会经营花园,栽下树与花与回忆。那时的台北,还是能看见月亮的。
我是不大喜欢社交网络的,这也不是说我喜欢面对面交流。如果说童年的我还算是开朗活泼,高中之后,便宁愿打字不爱开口了,大学之后,便打字交流,也觉得索然无味。虽没有写信这种遥远而神奇的经历,我也试着发挥脑洞与同理心,想象那时人们写信的样子。必是像我现在这般,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希望别人能从自己的文字里督导自己想表达的情绪。写信收信是有时差的,信送出去是不能收回的,信里的内容是不能及时得到附加解释的。那想必是一种很奇妙很愉快的体验吧。另外,人对时间的感觉和时间本身,总是有差异的,不知写信和读信的时间,体验来,是快是慢呢。
我曾经是喜欢旅行的,尤其喜欢独自旅行的。但现在,好像我对旅行的兴趣没有那么强烈了。起初,我喜欢大城市的感觉,似乎在繁华的人群里,更能感受到我之为人的乐趣,后来,城市去的多了,住的多了,便更喜往僻静处去了。古镇、海滨、山林,呵,哪有什么僻静去处呢。淡季自己不便出行,旺季景区人头攒动,也不过是一座换汤不换药的小城市罢了。就这样城市之间来回换着,也竟渐渐失了兴致。如三毛所住的撒哈拉还似文中那般寂静悠闲,倘若还存在那样的地方,想来自是令人神往吧。
结
近来老是思虑那些力不能及之事,单单是应付自己给的任务,便已焦头烂额,哪有时间去思索这些远方。只是偶尔读到这样一本恬静悠然的书,聊发些牢骚。
另:书很好看,也不很长,三四个小时便能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