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404。2020-2-27》
今天是庚子年戊寅月庚子日,二月初五,2020年2月27日星期四。
第二十三章【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朱熹讲解说,其次,指的是大贤以下,凡是没有达至诚者而言。
致,推致,推及。
曲,是一偏,“曲”这个概念是本章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如果将它理解为孟子所说的“四端之心”,理解为恻隐同情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那就大错特错了。船山对此有进一步的论述,这里暂且按下不表,先学习朱熹的注释。
形,是积中而发外。
著,则又在形的基础上更加显著的意思。
明,则又在著的基础上有光辉发越之盛。
动,这里表明诚能动物。
变,是指物跟从而变。
化,则是指不知其所以然的意思。(改变不算本事,化才是高手;改变极有可能导致路线错误,唯有化则断无此忧)。
首先,朱熹的解释是,大贤以下的人,之所以未达至诚之境,那是因为人性虽然相同,秉受之气则又不同,所以,能够举其性之全体而尽性的人,我们称之为圣人。其他人则需要采用这里所说的方法:致曲。“自其善端发见之偏,而悉推致之,以各造其极也”,从某一截“偏”处推致而造访诚境。什么原理呢?“曲无不致,则德无不实”。
曲无不致——虽然曲只是“一偏”,但是属于特殊的“一偏”,实际上,这个“曲”是有能力到达任何一处的,直至至诚之境——这是一种解读的角度;“德无不实”,这才是关键。首先,到了不算什么,就像观光客到了景点不算主人一样,如果只是到了至诚之境,如果只是逛一圈,那就什么都不算。只有”德无不实“才是真实无妄,才是仁之大宅的主人,才是安身立命之所。德无不实,接下来就是自然而然的现象,”形、著、动、变之功自不能已“,后续的功能作用就想汩汩泉水不息不止地运作不已,积累到能化的程度,就会飞跃凡人的尺度而过渡到圣人之境,则那至诚之妙,跟圣人就没什么两样了。
致曲,是飞跃尺度的化境方法。
朱熹之注如此,明天开始学习船山之论。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中庸〉》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