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我本顽石
1. 别人的经验就是别人的经验
《怎样写作》中说作文要写诚实的自己的经验,我非常认同,写在了文章里。结果一位读者朋友给我留言说“通过阅读别人的作品,细心感悟,也是一种经验。有了想法,却没有创意的表达方式,构思技巧和准确的语言。我觉得经验不一定非得是自己的。也可以是自己一时的灵感。也可以是别人的。”
我想这位朋友可能是弄混了“经验”和“收获”的意思。读别人的文章,得到灵感,这是一种收获而非经验,而从别人的文章及经验中得到共鸣,觉得别人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这只是说明你原本就有这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2. 醍醐灌顶就是恰逢其时遇到你要的那本书
秋叶老师《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那些让你感到醍醐灌顶的书,也不是真的带给你成长。有些书之所以让你感觉收益大,也许只是它是你处于临界点时恰好出现的那一本。”
不是这本书多好,不是别人的经验指点多高明,只是它恰逢其时,在我们开窍前的一刹那出现了,点破了最后的一张窗户纸。捅破了之后,再来第二本同类的书,看我们还有感觉没有?
所以有些书,别人都说好,你就是不喜欢,要么是缘分未到,要么是已经错过了你需要它的时候。
3. 没有平时的积累,何来醍醐灌顶?
《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这本书,在2个月前我就从剽悍一只猫的文章中看到推荐,但是当时想我已经有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以及其它好几本关于阅读的书了,就一直没有买。直到最近我写读书笔记要研究拆书帮的拆书法,才把它买了来。
然而世事总是难料,从这本书里我收获更多的并不是如何拆书,反而是所占篇幅很小的序篇里的关于读书以及整体性系统性学习方面的内容。因为目前我正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有不少问题待解决,于是我非常感兴趣,并打算专门就这一部分内容写一篇读书笔记。
中间的正篇部分,是以很多书作为案例展示的拆书笔记。比如《长尾理论》、《引爆趋势》、《引爆点》,我根本没有看过这方面的书,不知所云,完全无法看;又比如各种思维模型、工作方法论、创业方法论方面的拆书实例,和平时的工作生活有些关联的,我打算就以这些来研究到底如何拆书。
结尾部分谈的是时间管理,很多也说到我的心坎里了,因为这些年断断续续我其实一直在尝试着做时间管理,但是都没有坚持下来,时断时续,而在这里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可以看出,但凡我研究得越透的,特别关注的方面,就更容易在书中找到共鸣,较容易获得“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体验感悟,而越是陌生,之前无所涉及的领域,读书过程中越是没有感觉,比较麻木。
所以平时自己的积累是基础和根本,积累得充分了,方能在某个契机之下,借由书本或者某位高人的指点而茅塞顿开,完成从量变到质变。
4. 读书当和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实用技能类的书
那么如何积累呢?看书?他人的经验?
读书也好,学习别人的经验也罢,得到的都只是一种“收获”,可以打开视野,解开你的思维盲区,但要变成自己的经验,得经过消化、吸收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本质》中说的知识的炼化。
那么如何炼化呢?做个行动派!在做的过程中消化、吸收,最终方能变成自己的经验!
方法则多种多样,可以先系统学习后再实践,如我们大学学习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先试了再来用理论总结修正,或者边学边试,如游泳,画画。哪种方法好,很难一概而论。秋叶老师在36岁才开始系统学习批判性思维,但他说这样也有一个好处,过往积累的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会有助于更快理解。
总之,不管学和做谁先谁后,“去做”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对什么有兴趣,有什么困惑,想在哪些方面提高自己,先行动起来吧!
行动起来,然后坚持下去,再来寻找方法。不能说肯定成功,但是肯定是在成长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