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难的事情,不是把别人的银子装进自己的口袋,而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
因为我们不像三体人那样通过脑电波就能传达各自思想,所以我们必须借助信息媒介和感官,表达自己,理解别人。
这些信息媒介,可以是一段旋律、一幅画像、一首诗歌,也可以是一抹香水、一匹绸缎、一碗红烧牛肉面。
然而,借助媒介传达思想的结果是,信息不能被百分百接收。于是,便有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甚至「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要知道如何更高效地传达和接收信息,就得仔细研究——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种认真劲儿来研究信息媒介。
漫画,作为信息媒介的一员,相对音乐、文字或电影等媒介而言,似乎只是大多数人小时候的回忆,我自己在童年也只有非常短期的接触。但最近渐渐意识到,以图代言的沟通方式,其实更能提高信息接收的准确率。而《理解漫画》,一本诠释漫画这种信息媒介的书(准确地说,是一本以漫画来解析漫画奥秘的漫画书),则让人对漫画耳目一新,收获匪夷所思的启发。
仔细想想,工作中多少文案重头再来,多少设计一改再改,不都是因为沟通失败?书里这段话阐释得最妙。
如何让沟通更有效这个问题值得被认真对待,毕竟,我们都经不起巴别塔的倒塌。能当面交谈就不要只是敲键盘,能提笔画图就不要全靠一张嘴。
书中提到的「知觉的封闭性」,也特别值得一说。比如,你只要看到毛爷爷头像,就知道是一百元钞票了,不必知道钞票上的所有细节,却能正常使用钞票。这种窥一斑而略见全豹的能力,就叫知觉的封闭性。
它有什么用?其实,读文字,读的虽然是抽象符号,大脑里产生的却是画面。而看漫画,尽管不像读文字那样要翻译符号(你根本不会察觉到翻译过程)就能直接将画面投影到大脑,却仍然需要大脑参与:利用知觉的封闭性,将每一画格之间的空白进行填充,以获得完整的故事。
也就是说,与读文字一样,看漫画也需要读者参与——实际上就是理解的过程——才能实现信息的传达和接收。电影则不然,电影画面的连续性,让你在观影当中压根儿没有参与的机会。但好电影会以留白方式结局,让你在最后时机参与进来。比如《盗梦空间》结尾一直旋转的陀螺,给观众带来无尽猜想。
理解漫画,其实就是理解一种信息媒介。而当你真正理解了信息媒介,才能理解它所带来的影响,才能更好地选择和使用媒介。
颜色是一种媒介,红色带来喜悦,蓝色带去悲伤。
电灯是一种媒介,灯亮给人希望,灯灭让人绝望。
手机是一种媒介,不再鸿雁传书,却也咫尺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