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兵掳走,一同被掳走的还有亲王、宗室、公主、驸马、妃嫔、官员、礼器、古董、图籍、宫人、内侍、倡优、工匠等10余万人,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靖康之变,北宋宗室(宋太宗一脉的后人)被金兵一网打尽,只有康王赵构侥幸逃脱,后来登基,是为宋高宗。
康王赵构是如何逃过金兵魔爪的呢?多亏了抗金名将宗泽!
赵构是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徽宗皇帝生性风流,后宫嫔妃众多,共育有32个儿子,其中有25位长大成年,赵构的母亲并不得宠,母子二人一直坐“冷板凳”。
赵构从小用功读书,博闻强记,学识渊博,甚至每天坚持练武,宣和三年被封为康王。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月,金太宗完颜晟(吴乞买)发动第一次侵宋战争,金兵分东西两路南下:
西路军主帅完颜宗翰(粘罕)领军6万,从云中(今山西大同)出发,攻克数地后,被阻挡在太原无法南下。
东路军主帅完颜宗望(斡离不)领军6万,从平州(今河北卢龙)出发,先后攻克多座城池,绕过攻不下的地方,渡过黄河,直奔都城汴梁而来。
十二月,琴棋书画、吟诗把妹样样精通的宋徽宗,传位给太子赵恒,自己退位做太上皇,带上亲信跑到京口(今江苏镇江)。
赵恒继位,是为宋钦宗,看到太上皇走了,也打算跑路,被李纲等人阻止,就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京城四壁守御使,负责都城防御。
靖康元年正月(公元1126年),金兵兵临汴梁城下,汴梁军民在李纲的指挥下,多次打退金兵进攻,西路金兵被阻于太原,无法南下,东路金兵兵力不足,无力攻克汴梁,遂与宋朝议和,条件是:宋朝给金国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牛马等各万匹、绢帛百万匹;割让太原(今山西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州)、河间(今河北河间)三镇,并以亲王、宰相作人质。
在朝堂上,主和派占据了上风,李纲等人反对无效,议和之事已定。
康王赵构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去金营做人质,这一年,赵构19岁,宰相人质则是少宰张邦昌。
见到如狼似虎的金兵,张邦昌被吓得魂飞魄散、腿脚发软,而赵构则淡定从容。
宋军将领姚平仲率军勤王,到达汴梁后,夜袭金营,但消息被泄露,金兵早有防备,姚平仲大败。
完颜宗望大怒,带领士兵抡刀闯进帐篷责问,张邦昌瘫软在地,说不出话,赵构依然一副波澜不惊的表情,回应道:“大宋勤王兵马云集,有几十万之众,有一两支兵马没约束住,前来劫营也很正常。”
完颜宗望看到赵构始终淡定从容的样子,怀疑其并非宗室亲王,而是将门之子冒充的,要求宋钦宗换一个,于是,钦宗派出肃王赵枢代替赵构,赵枢见到金兵,立即瑟瑟发抖、口不能言,和张邦昌如出一辙,宗望见到后,认定这回是货真价实的亲王。
完颜宗望得到首付的20万两黄金,400万两白银后撤军北还,宋徽宗也回到汴梁,使者拿着皇帝的割地诏书到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宣读,但遭到三镇官员的抵制。
宋钦宗得知三镇不肯投降后,加封三镇官员,褒奖守城之功,先后派出数十万部队,解救太原,但宋军缺乏统一指挥,各自为战,先后被金兵击溃,名将种师中(《水浒传》中的小种经略相公)等将领阵亡,李纲被主和派排挤出中枢,出任救援总指挥,行动也以失败告终,太原城最终沦陷。
宋朝没有割地,靖康元年九月,两路金兵再次大举南下,宋钦宗慌忙派人与金兵议和。
完颜宗望后来得知赵构为真亲王时,后悔将其放回:宋朝有一位沉稳大气的亲王,对金国绝不是好事,因此,这一次接见宋使,表示:议和使者,只要康王赵构。
宋钦宗得到回报,立即命令赵构和王云前往金营议和,赵构议和团队走到磁州(今河北磁县)时,被时任磁州知州、后来大名鼎鼎的抗金名将宗泽给留了下来。
宗泽为什么要留下赵构呢?
原来第二次南下,两路金兵进展顺利,绕过攻不下来的城池(磁州等地),直扑都城汴梁,金兵合围汴梁几乎已成定局,而大宋宗室中,除了赵构,全在汴梁,一旦将来出现最坏的局面,康王将是凝聚人心、抗击金兵的一面旗帜。
宗泽和磁州百姓“热情”挽留康王一行,赵构和王云不敢抗旨,坚持要走,磁州百姓当场打死王云,赵构只好留了下来。
磁州兵马并不多,遭到金兵进攻,很难保全,于是,宗泽和赵构来到相州(今河南安阳)。
十二月金兵东路军再次兵临汴梁,而西路军没有了太原阻挡,南下异常顺利,渡过黄河,攻克洛阳后,主力掉头与东路军合围汴梁。
宋钦宗任命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组织兵马进京勤王,但赵构却命令宗泽领军救援汴梁,自己先后跑到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和东平府(今山东东平)。
不久,汴梁外城被金兵攻破,宋钦宗前往金营议和被扣押。靖康二年四月,金兵在汴梁大肆搜刮后,撤军北上,立张邦昌为皇帝,国号为楚。
五月,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称帝,改元建炎。
应天府原名宋州,宋太祖赵匡胤曾于此担任归德军节度使,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宋州被视为“龙兴之地”,名字不仅被用作国号,还升格为南京应天府,为了与其对应,在北方设立北京大名府,以拱卫首都汴梁。
赵构虽然在太祖皇帝的“龙兴之地”继位,却没有收复山河的勇气和魄力,一路南逃,先到扬州,后到杭州,致使半壁江山沦陷敌手。
本文为指缝间的历史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