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被训了
昨晚,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
一个4岁多的小女孩,骑坐在她的小童车上,正被妈妈训:“你不喜欢姐姐?”
女孩似乎有点莫名其妙,愣愣地看着妈妈,小声回答:“喜欢。”
“你不喜欢妈妈?”
“喜欢。”
“你不喜欢爸爸?”
“喜欢。”
“你不喜欢这个家?”
“喜欢。”
尽管小女孩一直在回答“喜欢”,但她的妈妈似乎始终持怀疑态度,依然发出一连串声色俱厉的追问:
“你是不是不喜欢姐姐?”
“你是不是不喜欢妈妈?”
“你是不是不喜欢爸爸?”
“你是不是不喜欢这个家?”
小女孩的眼睛一直愣愣地看着妈妈,一直在回答“喜欢”,但是声音越来越小,脸上写满了委屈。
被“抛弃”了!
妈妈的问话终于有了转折:“喜欢我们,为什么要离开?”
“喜欢姐姐,为什么要趁我扶姐姐的时候离开?”
哦,终于听明白了。爸爸妈妈带小姐妹出来玩,姐姐摔倒了,妈妈去扶姐姐,一个眼错不见,妹妹骑着小童车跑远了。
妈妈其实在担心妹妹的安危,怕她跑远了遇上什么危险。
可妈妈偏偏不直截了当表达她的担心,而是换成指责,给小女孩扣上“不喜欢姐姐”“不喜欢妈妈”“不喜欢爸爸”“不喜欢这个家”的大帽子。
妈妈的指责还在升级:“你不喜欢我们,那你就走吧。”
小女孩子似乎也意识到自己的错,小声辩解:“喜欢。”
但妈妈不依不饶:“你走吧,爱去哪去哪,走吧走吧。”
小女孩子终于被惹哭了,眼泪瞬间喷涌而出,嘴巴咧得好大。
边哭边掉转车头,骑向背朝妈妈的方向……
一点思考
视频到这里就结束了,不用猜都知道,孩子终究会回到妈妈身边。她那么小,能去哪儿?再说妈妈也只是想给她点教训,并没有真心要赶她走。
但小女孩委屈孤单的背影,却在我眼前久久地晃动,挥之不去。
因为贪玩而发生的小小逃离事件,竟被妈妈高调地定性为对家庭的“逃离”,并因此而被妈妈恶狠狠地“驱逐”。小女孩单纯的情感世界里,一定充满着委屈、不解和被抛弃的无助感吧。
有多少家庭,在用这样的方式教育着孩子?
明明心中有爱,却不用直接、正常的方式表达,偏要给爱戴上狰狞的面具。
难道,只有用指责、辱骂、恐吓、殴打的方式,才能让孩子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危险性,保证永不再犯?
考虑过这样做的负面效应吗?
首先,会破坏亲子关系。至少小女孩被训的时候,她对妈妈,是不可能爱的,否则也不会“愤然”转身,骑车远离妈妈。
其次,孩子也学会了用扭曲的方式表达爱。当小女孩用正常的方式回答“喜欢(姐姐、妈妈、爸爸、家庭)”时,并没有得到妈妈认可,她就只好用“远离”的极端方式来表达。
第三,容易形成孩子的错误信念。也许经过这次教训,视频中的小女孩以后会乖乖跟着妈妈寸步不离,让妈妈省不少心。但同时,在她小小的脑海里,也形成了一个错误信念:“我不能有自己的行动,否则就是对家庭的‘逃离’,会被家人抛弃。”
一旦这个信念被不断地巩固,那么,当小女孩子长大,她也会是个不折不扣的乖乖女,不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敢拥有自己的生活。因为,一旦有了自作主张的行为,就意味着“逃离”,就有可能被家庭抛弃。
这个,早在4岁的时候,她就已经深刻地体验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