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子里出现了几个字:文如其人。
写作其实就是作者一种变相的价值观输出,人们通过一个人的文风可以窥探到写作者的内心世界。那个地方或波澜壮阔或曲径通幽,或晴空万里或乌云密布……写作是心与心的碰撞。
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接触的都是碎片化的信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快"成为了大家所共同追求的目标:走路要快,因为这样节省时间可以早点开始工作;吃饭要快,这样才能挤出时间多休息一会儿;做事要快,这样才能提高效率不落人后……
那么你有多久沉浸在匆忙的节奏中没来得及抬头看看天,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了呢?
记得有次和室友一起到食堂吃饭,聊着天她感叹说门口的玉兰花都败了,我当时一脸惊讶:“咱们门口还有玉兰呢?”“你考证考的魔怔了吧,咱们住了几年了你不知道啊......."
后来我专门跑去室友说的地方找,果然看到了一棵树上已经凋谢了的玉兰花。
那时候我就在想,有多少次我从她身旁走过,她在阳光里对着我笑,我却匆匆往前跑就错过了呢?每一年都会有花开花谢,虽说仍是那一棵树,可在长久的时光里,毕竟不是去年的她了,不是么?
在那之后,我走在路上便多了几分小心,总怕错过了哪片草的新生又和哪朵花的凋零擦肩而过了。就这样,慢慢的,我开始想要把我看到的写下来。
也正是因为有了想写的欲望,我开始留意生活的点滴,对周围的人和事也多了一份关心。我想用写的方式留住时光,让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从这一页页纸张上读到我所经历的过去,包括那些开心的、失意的、痛苦的、彷徨的、不甘的、惬意的、幸福的还有那些失去的。
写作为我推开了一扇窗。
有时候遇到意难平的事情写出来气就消了大半,再自己读一遍经常就会有些为难为情,这样小的事情我竟就如此看不开、放不下。
有时候打开很久之前写下的东西,盯着看了一会只觉得是进到到了外星球,不相信我这样一个人居然说的出这种傻话。
之前翻开小时候的日记,那时候我刚入学,被我妈逼着记日记,一周三篇。其中有一篇是这样写的:今天我去了姥姥家玩,姥姥说我可以不写日记,可是妈妈说我要听她的,因为她是我妈妈。我真想自己生个孩子,这样我也可以当妈妈不听妈妈的话了.......
当时我看着自己歪歪斜斜的笔迹只觉得又好笑又无语,那时候小小的我一定不会想到多少年之后早就长大成人的我会爱上当初深恶痛绝的事情,而且如此不想早早实现当年的愿望做一个”妈妈“。
是写作,给了我一段圆满的回忆。
还记得大学时期最难过的一段日子我基本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只是心里难受又不想给周围的人太多压力,找来找去,图书馆就成了我的“避风港”。
那段时间我和曾经最好的朋友闹崩,整个人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敌意,可是很奇怪的,只要进到图书馆,我身上的戾气就减弱了很多。
那里的每一本书都讲着作者的一个故事、一段时光,淡淡的油墨味道让人莫名心安,我总觉得走到那里就进入了“安全区”,仿佛有人在小声安慰我:嘘,没事了......后来我想那也许就是文字的力量吧。
很多时候作者的一句话会成为改变读者生活的契机,于写作的人而言只是无心,可却给了一个从未谋面的陌生人以勇气。
记得朋友亲人去世又加上自己失业的双重打击,她告诉我那时候觉得世界如此不公平,似乎所有的不幸都被加诸在自己身上,一时间痛得喘不过气。
后来有天无意间翻开之前买的一本刘同的书,上面有这样一句话:”当时你恐慌害怕的,最终会成为你面对这个世界的盔甲。”
一瞬间她泪流满面,告诉我,也许真的”祸兮福之所倚“。
再见面她已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后来她送给了我一本书,我打开里面是熟悉的字迹:为你,千千万万遍。
我知道她在说什么,一时间站在街上傻傻的哭,这个我亲爱的傻姑娘啊,最后终于走了过去,而我们,终将一直走下去。
从那天开始我更加努力的写,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因为我而在伤心失落的时候收到那么一点点的温暖和安慰,可是我愿意抱着这小小的希望一直写下去。
愿君安好,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