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钱钟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个人觉得,如果作为一名优秀的斜杠文学青年,是一定要读过《围城》才能加这个斜杠的。据说韩寒当年也是深受钱老先生和他的《围城》的影响。而写出了《三重门》,继而走向了文学之路的。
- 02 -
钱老先生的著作当然有很多值得研究和学习的地方。但是最为大家所啧啧称道的就是他的“书卷气的幽默刻薄”式的比喻。有一句评论说的好:鲁迅的幽默,尖锐、泼辣,是匕首,是投枪;而钱钟书的幽默,诙谐、戏谑,是带刺的玫瑰,是越咀嚼越有味道的橄榄。
- 03 -
最广为人知的比喻就是“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很简单的一句话却回味无穷。其实,钱老先生的很多比喻是很生活化的,简单到我们看后往往会会心一笑,然后一拍大腿:“说的真形象啊,这样的句子我也能说啊!” 例如他说 :二奶奶三奶奶打扮得淋漓尽致,天气热,出了汗,像半融化的奶油喜字蛋糕。 / 他身大而心不大,像个空心大萝卜。/ 李先生脸上少了那副黑眼镜,两只大白眼睛像剥掉壳的煮熟鸡蛋。/ 高校长肥而结实的脸像没发酵的黄面粉馒头。
- 04 -
看,大师只用一些平常生活当中我们都能见到的食物就把人物外表描写的如此活灵活现,如此的接地气。我们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尝试使用这种比喻的方法增加对人物描写的情趣和直观的第一印象。虽然一开始不一定能写出多么贴切的好句子,但凡事总有开始,记住,大师也不是生下来就是大师,只有不断的自我训练才能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
- 05-
当然,上面只是一些较为浅显的人物外貌的比喻,大师在小说中炉火纯青的明喻暗喻比比皆是:
1)方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
2 )方老先生因为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归,而政府并没给他什么名义,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怨抑。
3 )张先生跟外国人来往惯了,说话有个特征……喜欢中国话里杂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文中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4)两个人在一起,人家要造谣言,正如两根树枝相接近,蜘蛛就要挂网。
5 )物价像吹断了线的风筝,又像得道成仙,平地飞升。
- 06 -
这些比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贴切而生动”,让你“意想不到”,又仿佛“近在眼前”,细细品味,韵味无穷。其实,这些看似并不复杂的比喻是需要常年的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书本的积累的。例如,大师描写鲍小姐的时候,观察和书本就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而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描写汪太太:孙小姐要过笔来,把红色铅捺出来,在吸墨水纸板的空白上,画一张红嘴,相去一寸许画十个尖而长的红点,五个一组,代表指甲,此外的面目身体全没有。她画完了,说:"这就是汪太太的--的提纲。"
- 07 -
这些描写简直称的上妙语连珠字字珠玑。读《围城》这部小说不能象读一般小说那样只注重情节,事实上,这本小说并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而只是一些作者琐碎的见识和经历“拼凑”的集合。这样的书如果要成为一本名著的话,那其中语言的使用就必须有绝佳的表达和登峰造极的水平才行。就连很简单地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感觉,老先生都会用上这样描写: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她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柔软操,仿佛有教练在喊口令:"一!"忽然满脸堆笑,"二!"忽然笑不知去向,只余个空脸,像电影开映前的布幕。
- 08 -
所以看大师的作品,要学习和模仿的就是里面的精妙的语言,这也是小说最成功之处,否则的话,那只是过眼云烟地翻看一遍也无太大益处。即使模仿不到位,很多文章中也可以借鉴,例如方鸿渐并不喜欢苏小姐,所以怎么看她也不来电:他们俩虽然十分亲密,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谊到此而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这个平行线的比喻就被不少写手借鉴了去。如果不喜欢不来电就会怎么看也看不顺眼:可是不知怎样,他老觉得这种小妞儿腔跟苏小姐不顶配。并非因为她年龄大了……只能说是品格上的不相宜;譬如小猫打圈儿追自己的尾巴,我们看着好玩儿,而小狗也追寻过去地回头跟着那短尾巴橛乱转,说风趣减少了。
- 09 -
虽然老先生古文外文都得心应手,很多引经据典的描写,我们普通的码字者只能望其项背。例如他写道周先生:他跟周太太花烛以来,一向就让她.....对她更短了气焰。他所说的"让她三分",不是"三分流水七分尘"的"三分",而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 / 他写饿:鸿渐饿得睡不熟.....才领略出法国人所谓"长得像没有面包吃的日子"还不够亲切.... 。但是那些生活化的描写如果学会了就足以现学现卖弄一番了。看看老先生是怎样描写失恋的:鸿渐身心仿佛通电似的发麻,只知道唐小姐在说自己,没心思来领会她话里的意义,好比头脑里蒙上一层油纸,她的话雨点似的渗不进,可是油纸震颤着雨打的重量。他听到最后一句话,绝望地明白,抬起头来,两眼是泪,像大孩子挨了打骂,咽泪入心的脸。唐小姐鼻子忽然酸了。
- 10 -
同样是骂人的话,让老先生写出来就让人忍俊不止: 每逢它(汽车)不肯走,汽车夫就破口臭骂,此刻骂得更利害了。骂来骂去,只有一个意思:汽车夫愿意跟汽车的母亲和祖母发生肉体恋爱。笔者觉得大师对打鼾的描写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只恨当时没法请唱片公司的人把你的声音灌成片子。假使真灌成片子,那声气哗啦哗啦,又像风涛澎,又像狼吞虎咽,中间还夹着一丝又尖又细的声音,忽高忽低,袅袅不绝。有时这一条丝高上去、高上去,细得、细得像放足的风筝线要断了,不知怎么像过一峰尖,又降落安稳下来。其文学性让人不禁想起“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 11 -
大师的比喻并非只是单纯的幽默讽刺逗人一笑而已,很多句子都揭示了真实的人性和社会背景,例如他写方鸿渐辞职:他训导的几个学生,因为当天考试完了,晚上有工夫到他房里来话别。他感激地喜欢,才明白贪官下任,还要地方挽留,献万民伞、立德政碑的心理。离开一个地方就等于死一次,自知免不了一死,总希望人家表示愿意自己活下去。去后的毁誉,正跟死后的哀荣一样关心而无法知道,深怕一走或一死,像洋蜡烛一灭,留下的只是臭味。有人送别,仿佛临死的人有孝子顺孙送终,死也安心闭眼。
但是这样的功力,就不是简单的模仿就行,而需要更深刻的思想来配合。但无论怎样,细读甚至背诵大师的作品中的名句,然后去引用甚至模仿创造,都会让我们每个有志于写作的人大有所获的。
最最后,随文奉送大师精彩的对胡子的描述:
胡子常是两撇,汪处厚的胡子只是一画。他二十年前早留胡子,那时候做官的人上唇全毛茸茸的,非此不足以表身分,好比西洋古代哲学家下颔必有长髯,以示智慧。他在本省督军署当秘书,那位大帅留的菱角胡子,就像仁丹广告上移植过来的,好不威武。他不敢培植同样的胡子,怕大帅怪他僭妄;大帅的是乌菱圆角胡子,他只想有规模较小的红菱尖角胡子。谁知道没有枪杆的人,胡子也不像样,又稀又软,挂在口角两旁,像新式标点里的逗号,既不能翘然而起,也不够飘然而袅。他两道浓黑的眉毛,偏根根可以跟寿星的眉毛竟赛,仿佛他最初刮脸时不小心,把眉毛和胡子一股脑儿全剃下来了,慌忙安上去,胡子跟眉毛换了位置;嘴上的是眉毛,根本不会长,额上的是胡子,所以欣欣向荣。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跟大咖学写作系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