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间,我国经济发达,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但隔海相望的日本却群雄割据,战事不断,国家动荡,民不聊生。
于是部分破产农民和一些不法商人便同流合污,到我国沿海走私抢劫,成为东南沿海人民的祸害和影响明政府统治的障碍。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日本海盗为“倭寇”(倭寇中有日本人,但也有很多中国人)。
既然倭寇来袭,明王朝的统治者以及当时的中国人民肯定不会坐以待毙了,因此明朝涌现出了一大批抗倭英雄,而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了。
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自组建后屡战屡胜,从浙江打到福建,从福建又打到塞北,大小战斗数百次,无一败绩。“戚家军”用十多年时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又在北方抗击北方游牧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国家疆域的安全,为中华民族立下了赫赫战功。
影视剧中的戚继光形象
而“戚家军”除了彪炳千古的战绩和秋毫无犯的严明军纪之外,其使用的军阵和武器也颇有特色。戚继光建立“戚家军”的目的就是为了抗击倭寇,所以他因地制宜,根据南方多沼泽的地理特点创制攻击阵法,大胆革新技战术。
他还改造、发明了多种火攻武器,设计建造了大小战船、战车,使以“戚家军”为主力的明军一转颓势,战斗力大大提升,多次重创、全歼敌军,令倭寇闻风丧胆。
除了这些,戚家军所使用的军刀在抗倭战争中与日本武士刀的对决丝毫不落下风,这也被后世传为美谈。
戚家军所用军刀简称戚家刀,据说戚家刀为戚继光所创,而且由于它的刀形很像日本刀,所以有人说这把刀是戚继光在抗倭战斗中仿制日本刀所造。
当时的军队在与倭寇斗争时手中的兵器常遭精良的日本刀磕折,死伤极重,尔后发展出厚背砍刀相抗,虽不再易断,但一经正面砍架,刃口常翻卷,甚至不能伤敌,况且器又沉重,远不如日本刀的灵动沉猛。
戚继光遂上书建议,向日本政府订制军刀一批,其形制基本上是中国式的,但制法却是日本风格,这批中日混血军刀在战场上有优异的表现,戚继光于是以此进行仿制与改良,称“戚家刀”,刀形狭长,具有优美弯弧,护手与刃的相接处装有吞口,面长背短,可增加刀的强度,清代腰刀一度保留了这个特点。
戚家刀
虽然外形姿态很接近与日本刀,但是戚家刀和日本刀其实也有很多区别,比如刀茎的不同,刀的长度、宽厚都有所不同;刀与柄的固定方式也不同,日刀是靠目钉横穿目钉孔,戚家刀多是尾铆。
戚家刀学习了日本刀的姿态,整体一改往日风格。明军不用像倭寇那样注重单个刀体的研磨,更加注重整体的功效和制造成本,不像造价昂贵的日本刀,根本无法大规模普及。
这样类型的明刀整体强度都是非常好的,非常适合规模战场的格斗,为此戚继光、俞大猷专门编著此种刀的刀法。戚家刀后期也有在刀体开血槽,这样的刀型在清朝早期也有沿用,中期以后基本绝迹。
戚家刀
戚家刀的锻造都符合戚继光提出的“铁要多炼、刃用纯钢”要求,用百炼钢做刀身,纯钢做刀刃,做到整体刚柔并济。从现有的保存的戚家刀来看,几乎没有采用日本锻造方式的。
日本锻造最大的特点使用软铁做刀芯,外包刃钢,锻造方法复杂,性能很好,但是成本过高。不适合大规模作战使用,所以中国一直使用刃口夹钢的方式来简单处理刚柔兼顾的目标。
说到(明朝趣史),以明朝文化为核心的项目“再现大明”(主题乐园+大型沉浸式剧场演出),即将在北京建成,届时“再现大明”将以复兴传统文化为己任,努力打造一个正能量园区,文旅两开花,弘扬中华文化,希望大家多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