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到学校和孩子们聊一聊情绪小精灵的话题,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还是有很多家长甚至老师认为孩子就应该是"乐乐"掌管情绪最好,所以,有小孩子就说当她不高兴的时候,妈妈就会给她讲道理,给她好吃的,给她看喜剧,总之,想方设法让她开心起来。而根据我对这个孩子有限的看见,我觉得她好像并不太是一个自由绽放的孩子状态。
回到我自己的生活中,就在刚才,可可就“无来由”地发了一个大脾气,用恶狠狠的眼神瞪着我,用不听的倔强对着架子鼓老师,最后,我们俩个成人放弃了这次课。
看着气鼓鼓的孩子,我很抱歉的对老师解释说“对不起,我也不清楚他为什么生气”。老师说,这个孩子喜欢自己能把事情做得很好,他很敏感,有利有弊,对家长老师来说很有挑战。不过,他很喜欢他。我想孩子对架子鼓的热爱是一方面,这个老师的陪伴影响也是功不可没。
说实话,这个老师也是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的朋友,所以他会去看到因材施教。我在后面和可可的互动中,终于理清了愤怒的来龙去脉。
我不清楚早上在家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过,我知道,一个焦虑不满状态的成人在家里的时候,可可会很容易感受到那个能量,承接小小的“怒怒”;然后,在学校里和那几个同学的互动中,他说“他们就当我像空气一样不理我”,他又有了愤怒,等到我们去架子鼓老师那里的时候,他的“怒怒”掌握了控制台。于是,一曲愤怒可可的好戏就上演了。
幸哉!可可遇见了一个一直在与自己死磕的妈妈,已经基本上接纳了自己,所以他的这种敏感情绪不会轻易刺激到我,反而,我会有机会来帮助孩子更好地做他自己。
《心理营养》里把孩子的先天气质分类,也告诉我们孩子成长需要的心理营养,我们做家长的认识好了自己,能做好自己的父母,自然也能做好孩子的父母。
所谓教育孩子,从来都是父母自我成长的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