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119天
原文阅读: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讲解:
孔子说:(对于学问知识)知道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启发思考:
“知之”、“好之”、“乐之”,这是孔子对知识学问深入程度差别的区分,三者中“乐之”当然是最高境界。“乐学”也是咱们“弘毅乐学书院”追求和秉承的一种学习精神。
“知之者”的“知道”,是已经入门,大体掌握某一门知识学问的要领,主要是在知性/意识层面。“好之者”的“喜欢”,则调动了情绪层面,对知识学问不仅是理解,而且能够运用自如,也许还有自己的创新,颇有所成。“乐之者”的“乐在其中”,则可以做到触类旁通,能够在知识边界上出入自由,得心应手,是在精神层面上与所学所知融为一体。
做人做事做学问,或者从知性开始,或者从喜好开始,最终达到心灵愉悦才是最高的境界。“乐之”的境界,可能就是人与知识的融通,人与世界的圆融无碍。
《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庸》对学习进阶的过程表达得更加清晰明确~“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学习不是为了晓得些知识,学习最终应该落实到笃行,在自己的日用常行中磨练,逐渐知行合一,才算是学到了。
尽管大多数人都认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观念,但在教育实践中,“学习是为了求知,还是为了兴趣和快乐”这个问题始终存在。
一类问题是认为“学海无涯苦作舟”,把学习视为非干不可的苦役,无视孩子的兴趣和能力水平,设置不相匹配的目标,结果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学”情绪,有强烈的恐惧和畏缩。
另一类问题则是矫枉过正的“快乐学习”,提倡让孩子在学习过程当中处于最轻松的状态。这样的“快乐学习”,多流于表面和形式,往往是肤浅的兴趣、简单的激励。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缺乏必要的智力挑战,孩子产生不了克服困难和挑战的快乐。这种滞留在舒适区的学习,很可能是一种伪学习,难以真正在学业和思想上不断精进。
真正的乐学,不是轻轻松松、不花时间、不用努力,而是让自己的认知突破舒适区,享受克服困难和挑战的快乐,在见识和行为方面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