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个身边的小事。
以前家里为了隔音,大面积铺了五颜六色的垫子。孩子光脚在上面玩耍蹦跳,可以不影响到楼下的邻居。慢慢的,孩子长大了,在房间里面蹦跳的次数减少,行为也更加的可控了。借着房子装修,就把垫子去掉了。但孩子光着脚在房间里走的习惯已经养成了很难改,现在依然常常忘记穿拖鞋。我和他妈妈就常常提醒他,去规范他的行为。有时候提醒次数多了,他都开始厌烦,反抗,抱怨,「就知道穿鞋的爸爸/妈妈!」
每每这个时候,我心中的一个小人就站起来,想冲上去把他收视一顿,让他乖乖听指挥。然后另一个小人及时站了出来,把前一个小人摁住!——对,是摁住。
我觉得,对情商的那句简单的总结非常的贴切。说情商,就是三件事:看得见,摁得住,拿得起。能作为自己的旁观者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变化,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激励自己的情绪。面对孩子的时候,能摁得住,其实蛮难的!
能摁得住,不光需要修炼情商,想明白很重要。比如,孩子的行为,你到底应该不应该去规范?该如何规范?
规范的必要性?
有一种说法是,孩子的行为习惯,家长一定要从小规范好。如果家长不管,孩子长大了也不会自然的学会和变好。
我想,这种说法基于一个类比:我们学习一样技能,只有学习和练习才可以掌握,如果不去学习和练习,单纯的年龄增长,并不会自动习得。比如骑自行车等。
其实,这个类比是比较拙劣的。对于习得技能来讲,我认同年龄增长不会自动习得技能的论断。但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技能的习得复杂得多。
首先,家长并不是唯一管教孩子的来源,只能算作比较重要的来源。一个孩子的成长,受家长,老师,同龄人,社会环境等诸多影响。一个家长如果认为凭借自己一己之力,就可以让孩子完全按照自己设定的路线成长,那就太高估自己的能力了。这相当于把孩子放到自己的对立面,当成自己的对手,一定要把对手打败的思路去规范和管理孩子。但孩子不是你要打败的对手!
如果你对孩子的一个行为方式不满意,可以这样问一下自己,「他长大后,30多岁了,还会这样做么?」很多时候,这个答案是否定的,比如,出门赖着让妈妈抱,拉臭臭后不肯自己擦屁屁等。这样一问,你就知道孩子的这些行为,你不用太过纠结,上纲上线。
如果你不能肯定问题的答案,就再问自己一个问题,「他长大后,30多岁了,还在这样做,那会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么?」很多时候,你发现那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比如,在房间里面光脚走路,地板打扫得干净一点就好了嘛。
总之,在规范的必要性上,多做些思考,或许就不用那么强硬的摁住自己或者去摁孩子了。
如何规范?
当然,并不是说,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放任不管。家长自然应该引导孩子去按照「对」的行为规范来行事。这里的「对」,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它是受限于家长自身的价值观的,一般来说,都是相对的。
就像罗素说的,「我不会为我的信仰去死,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既然如此,家长有什么理由,强制孩子去执行你的规范呢?或许,我们应该做的,只是建议,哪怕是强烈建议,以及和孩子探讨一件行为的对错优劣,而将决定权尽可能交给孩子。
《正面管教》里面最核心的一句话,就是「温柔并且有边界」。我们应该给孩子设置边界,同时也应该认真的思考自己给孩子设置的边界,哪些是合适的边界?哪些是不合适的边界?
对待一个边界,你参照你的信仰和价值观,会对边界的设定不同的信任程度。信任程度越高的边界,或许你应该越为坚持;信任程度越低的边界,你或许应该越为放松。
举个例子,恶意杀人放火这种事,你认为是很强的边界,信任度100%。你会从小教育孩子,这是违法犯罪的行为,坚决不能做。说脏话这种事的边界呢?信任度或许只有50%,你会教育孩子不要说脏话,但你自己也知道,这要求或许你自己也不能完全做到。那,说谎这种事呢?你当然会教育孩子不要说谎,但这件事情在成人世界里面是个太过复杂的命题,绝不是非黑即白的。
摁住自己,温柔的对待孩子,按照自己对边界的信任度,采用不同的强度去规范孩子的行为,或许是更好的方式。
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我们不需要打败他们,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否一定站在对的一方。或许,在育儿方面,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是更好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