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罗宾逊在TED做了一场《学校正在扼杀创造力》的演讲,当TED把这个演讲视频放到网上之后,它迅速窜至演讲排行榜的第一位,仅TED官方统计浏览量已超4600万,如果加上各种转载,数字将会非常惊人。
罗宾逊的演讲非常幽默、风趣、观点独到且充满智慧,整场演讲观众都笑声不断。
学校是怎样扼杀创造力的
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几乎所有学校的课程设置都基本相同。排在最前面的是数学和语言,然后是人文学科,最后才是艺术。特别是小学和中学,数学和语言课每天都有,而艺术课,一周可能只有一节。这样的课程设置,是为了适应工业化社会的需要。如今,早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更不用说适应未来社会了。其实,科学的发展是离不开艺术的,很难想象,一个完全没有想象力或创新思维的科学家会有什么成就。
这样的课程设置,无疑是在告诉所有人:数学和语言是最重要的,艺术根本不重要。而罗宾逊认为,这些学科都应该被平等对待。有些孩子可能不喜欢数学而更喜欢画画或者跳舞,但学校没有这样的课或者课很少,而每天的数学课又非上不可,不仅要上课,还要通过考试甚至考个好成绩。那么时间一长,他的精力可能都只能用来学习数学或者语言方面的科目了,而画画或跳舞的兴趣被不断抑制而导致天赋消失。
罗宾逊说:我们对我们的天赋的利用率很低,很多人回顾他们的一生,都不知道他们的天赋是什么,他们不认为自己擅长任何一件事,他们不喜欢他们正在做的事情,他们只是简单地过着他们的生活,只是对付。他们不能从他们从事的工作中感到乐趣,他们从未享受过他们的生活,他们只是忍受它。
记得前二天听电台一个互动节目,话题是:如果不管现实因素,你最喜欢从事的职业是什么?很多人的回答是:不想从事任何职业,只想在家打游戏或者出去玩。是的,任何职业都有辛苦的一面,做好任何职业都要付出努力,如果没有兴趣,完全是为了赚钱而做的工作,就根本谈不上享受而只能是一种忍受。
要让每个人都干一行爱一行,那是耍流氓。让每个孩子学一门爱一门,也一样。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说:天才就是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蠢才就是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道路,而明智选择的基础就是发现自己的天赋。
如何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面对无法确定的未来,只有让思维自由,用创造力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
儿子曾经很困惑地问我:“妈妈,我的同学他们都知道长大了要做什么,有的说要做医生,有的说要做公务员,有的说要做科学家。为什么我不知道我长大了会做什么”
我说:“你不知道长大了会做什么才是对的,你的那些同学都在瞎扯”
家长们可以想一下,20或30年前,你想过你会是从事现在的职业吗?你知道你会做外贸?会做微商?会开培训班?你想过会有电脑、互联网、微信、人工智能这些玩艺吗?你想过不用上大学,养个宠物,在网上发发文章或者视频就能赚钱吗?你想过马云会成中国首富吗?
是的,过去30年,不管是中国还是国外,不管是经济形势还是科学技术,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时尚潮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未来30年,你觉得世界变化会更快还是更慢呢?
现在你的小孩也许正上幼儿园,或者小学,中学。那么10年,20年以后会发生什么,你真得觉是你知道吗?关注我的公众号“weeds163”
“听话”真得那么重要吗?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孩子要服从家长和权威,不能说这种观念是错的,但这种服从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也是毋庸置疑的。家长,老师最喜欢听话的孩子,一个整天调皮捣蛋或者上课不停动来动去坐不住的孩子肯定是不受欢迎的。为什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每个人都有天赋,但天赋不会写在脸上,天赋是一种人类资源,它同自然资源一样,你不深挖,是很难发现的。学校的课程设置或者应试教育的模式,我们可能很难去撼动它,要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我们现在 可以做的就是不要成为学校的帮凶,做自己孩子的伯乐,发现孩子的兴趣,作正确的引导,不要去拼命补短板,更不要一味要求孩子“全面发展”。孔子说:“君子不器”,君子不是器具,孩子也不是木桶,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孩子也许本来是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而你却费尽心思将他打磨成一个摆在杂货铺等着被人买走的木桶!
打破常规思维
罗宾逊在他的演讲里讲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个小女孩坐在教室最后的位子上很认真地画画
老师说这个女孩上课从来不会集中注意力
于是老师轻轻走过去说:“你在画什么?”
“我在画上帝”小女孩说
“可是,没人知道上帝长什么样啊”老师很疑惑
“没关系,他们马上就会知道了”小女孩很认真地说
我们从小大到都有这样的体会,只有遵守规则才能平平安安。一旦违反规则,就要接受惩罚。有的时候,孩子只是想尝试,但一旦他们的尝试不符合某些规则,他们就会受到惩罚,慢慢地,他们会因为害怕受罚而不再尝试。
跟随内心,才能不畏将来
罗宾逊在他的《让思维自由》这本书里讲了这样一件事:
一位教授介绍了家长应在孩子面前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那就是对孩子们放手,尽量别给他们太多建议。他举了自己的一个例子。若干年前,他的儿子上大学的时候。原本想学古典文学,但他和妻子都认为古典文学的就业前景不怎么乐观。所以,当儿子上完大一后说自己决定选个更有用的主修方向时,两人都松了一口气。他们问儿子想学什么,儿子的答案是哲学。虽然这位教授费尽心机向儿子传达了自己的观点——如今可没有哪家哲学大企业在招聘,但他的儿子还是毅然决然地选修了若干门哲学课,而最终的专业则是艺术史。
大学毕业后,教授的儿子在国际拍卖行里找到了工作。他在世界各地出差,过得很好。他喜欢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他之所以能得到这份工作,是因为他通晓古代文化、受过哲学专业的训练和热爱艺术史。在他刚开始大学学业时,不管是他本人还是他父母,都无法预见到这条职业道路。
生活不是一条直线。 当你跟着自己内心向往的方向前进时,就能创造真正的机会,遇见各式各样的人,获得各式各样的体验,创造不同的生活。
也许有人会说,我就喜欢平平淡淡的生活,我不指望我的小孩有多么大的成就,就算将来做“worker”也无所谓。是的,平平淡淡才是真。但平平淡淡不是碌碌无为,也不是随波逐流。人工智能,无人超市的出现,以后只怕想做“worker”也会越来越难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