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的《四海》是一部很另类的春节档影片。开篇我以为这会是失联多年的父亲浪子回头,父子重归于好的亲情片。看着看着,又感觉着重在讲“潇洒走一回”的兄弟情。再往下看,似乎青涩少年的追爱和在爱中成长才是主旨。最后看到打工还债,阿耀对生活投以百分百的努力,最终却或远离或失去了家人、朋友和爱人。整个人看完,惆怅又忧伤。
大概漂泊和孤独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就像它的英文标题”Only Fools Rush In”(只有傻子才会陷进去),早就揭示了一切。阿耀枕边放着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小旅馆里始终没有打开的那扇理想房间的门,以及他自己说的“做好了就跟没做一样”,男主角对生活的热情和信仰似乎注定徒劳,但这也许才更像是人生本来的样子,没有那么多“努力了一定会成功”的剧情,人的际遇就如同浪花,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将归于何处。
《四海》整体观感不如上一部的《飞驰人生》,好于处女作《后会无期》跟第二部的《乘风破浪》。前一个小时,节奏平稳有韵律,还特别搞笑。海边少男少女骑摩托车的镜头像极了台湾或者日本文艺的青春电影里经常出现的美好画面,充满浪漫色彩且温暖治愈,非常喜欢,夸一夸刘浩存的音色,甜美可爱,听得我人麻了。我甚至都觉得这可能是韩寒最好的电影了!可是以欢歌意外死亡为界,《四海》进入到另外一个叙事语境里。少年时光结束,来到广州后的成人时刻风格突变,晓明哥扮演的showta哥真的只是一个修塔的,作为观众的我还没做好心理准备接受现实带给的失望,导演就一下子把观众从充满浪漫气息的南澳岛拉到霓虹闪烁的大都市,抬头是高楼鳞次栉比,低头发现自己却置身于一辆拥挤的地铁公车里,这种感受让人窒息,坐立难安。影片的基调被彻底打破,突然转变为质朴的现实题材,可能是韩寒喜欢贾樟柯的缘故,想致敬?但是表现得太一般了,男女主在大都市的无奈造成一种强烈的剧情割裂感,又像是想让观众代入角色一起难受?体会深深的无力感。或许也是一种坦白,告诉曾经喜欢过他的读者观众这个世界不会变好了,就特么这逼样了!别瞎几把折腾了!反正我特别不喜欢这个结局,后半段想表达的太多,却潦草收场。大过年的,太致郁了!算是半个《麦琪的礼物》吧。
残忍的韩寒用《四海》为他的拥趸们唱了一曲悲歌
韩寒微博:“ 这部电影前后用了两年多,是积累创作了很多年才能得到的表达机会,我觉得那些克制与张扬,片刻的欢愉与永恒的忧伤都在里面燃尽了。是的,表达是一种珍贵的欲望,互相表达更是。我也深知,表达方式万万千,写个文章,打个电话,发个微信,发个微博朋友圈,都是表达,不是每一种表达都值得花很大的精力人力物力财力去拍个电影,而对我而言,《四海》值得,我也很珍惜这份表达。
作为编剧和导演,我一直觉得自己上映前不要随意剧透,上映后别去详细解读,不过我依然想告诉大家我的感知,这是一部看着热闹,但挺孤单的电影,我尝试给它包裹了很多动作和喜剧的糖衣,它也许会让你欢笑很多次,可最终,它是惆怅忧伤的。在后期以及拍摄过程中,我努力过很多次使其彻底鼓励人心和欢畅,就像生活里,我一直告诉自己要做一个快乐的人啊,也希望身边的朋友可以深受感染。但我没有做到。 ”“虽然有一扇门,你打不开,有一条河,你越不过,但希望有人可以让你不再孤独和四海漂泊,希望你的家都是如你所想的样子。”
最后这一句家更有“国家”的“家”。
坦白讲,后劲很大。我还是非常喜欢的,想看第二遍,只是第二遍的话我有心理准备了,不会那么难受。本来我是真没想通为什么直接去广州后一定要那样发展。直接扯去了文艺喜剧的外衣,残酷地暴露出底层悲剧,现实的无力感让人厌烦,完全不给观众情绪出口。本来一个小镇少年的轻狂岁月,在蓝天白云里遨游,沙滩散步吹海风,骑着摩托载着姑娘潇洒自在。一下子把我拽倒在地,疼痛感那么真实。
《树上的男爵》作者自述“显而易见的是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奇迹的世界,人们最简单的个性被抹杀了,而且人被压缩成为预定行为的抽象集合体。今天问题已经不再是自我的部分丧失,是全部丧失,荡然无存。” 这句话放在当下更完全适用。柯西莫以树上的一生昭示了自由意志的可行,当然是想象中,以绝对的正义和自我的标尺渡过。 一旦上路,绝无反悔。可现实中的韩寒背叛了我们,也背叛了路总“李寻欢”【路金波】制造出来的“韩寒”这个神话般的符号。热血不再,良心也没了。再也不是那个桀骜不驯,追求自由个人,敢于公开发表言论针砭时弊发出【韩三篇】的“韩寒”。
或许理想主义终将落地,重重地摔在这片被红色笼罩的大地上。
就如同《四海》当下的口碑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