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欧洲还是喜欢自由的穷游,不大爱跟团。因跟团起得早,睡得晚,要赶风景点。如果团费很低或者遇到不大地道的导游,还要带着你去购物。
自由穷游的话,则比较累,一切靠自己。预定机票、酒店、餐饮,风景点全靠步行加地铁或公交,需要费脑子考虑全面,同时考验体力耐力。但相比之下,更自由机动,觉得地方好值得看看,就多停留一段时间,所以看到的风景更细致、具体,与跟团游还是有很大不同,这也是另外一种乐趣。
逍遥6、7岁时,带他出境去过日韩邮轮、香港澳门等地,他完全不感兴趣。只要有父母相陪,他只管玩自己的,自然风景、风土人情,则完全不在他眼里心上——带他去香港时,他从头到尾都在听评书《隋唐演义》,心思根本不在繁华都市的风景中。
我们感觉他内心“存量”不足,所以中间歇了两三年,不再带他出境,一方面走走国内山水,一方面鼓励他多读书,扩大阅读面,以扩充他的知识储备、增加他的兴奋点。
2016年春天,再次带他出发去法国时,已经能够有比较明确的游览兴趣点,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等地,都是他要求去的,全靠步行,一步一步丈量过去。其实,那一周我一个人带他旅行是蛮辛苦的,但一路上他自己拖行李、买地铁票、辨认方向,比起我自己的十岁,简直太能干!
因为是自由行,出门在外,可以尽量让孩子按正常程序作息。每天早餐后,按规定他要完成一些学习任务,比如背诵英语、数学口算,或者日记,然后再按照前一天晚上的决定去哪几个重要景点。何时吃饭、吃什么,却都是由他自行决定。路上有他不感兴趣的地方或火车上,鼓励他阅读以打发时间。回到酒店,洗漱完毕,阅读一下喜欢的书才睡觉。
巴黎、罗马、巴塞罗纳这些欧洲城市,主要的景点,都可以徒步走完,关键有无法子鼓励孩子,让孩子有信心、有兴趣和我们一起走。
曾经带着他,从巴黎老佛爷出发,穿行到卢浮宫,再穿过协和广场,去到凯旋门,然后一路沿着塞纳河走到埃菲尔铁塔,整整走了一天。途中,逍遥很配合,他喜欢的地方,就多看几眼,遇到儿童乐园有好玩的,他进去爬上爬下,自己玩一下,我也愿意等他。如果我希望他了解一下古迹,会提前让他读读相关的游记或景点介绍,和他说说有啥经典故事。比如到巴黎圣母院,他提前听完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他好奇地去看看教堂内部,追问艾斯梅拉达倒下的地方是否确实存在,钟楼怪人藏身之处……
一路看看停停,玩玩他感兴趣的地方,或买一点他喜欢的小纪念品,然后继续下一个目标。累了,坐一坐,发呆,也不着急催促他,所以,在巴黎、罗马等地,徒步游览景点,一路上他都兴致勃勃的。拜平时坚持运动的习惯,即使天热,体力上,也很跟得上。
出门在外,我们始终把培养他安全意识、独立生活习惯放在首位,能够他自己做的,尽量让他自己完成。游览观光反而是其次,毕竟将来,他还会再去那些地方。
无论国内外,带孩子出门必须坚持一些东西。如:
每次出发前,会让他检查随身携带的手机和kindle是否正常是否电力充足,写上姓名父母联系电话的卡片是否带着,是否带着酒店名片。
一定背双肩包。一定装好50欧元,提醒他拿零用钱不能太张扬,告诉他要注意前后左右的人,不能让陌生人贴身跟着。和他提前说好,万一和大人走散了,联系不上,就自己直接打车回酒店,手上有钱,不必害怕。
自己的行李自己收拾、自己拖。脏衣服放在固定的袋子里。
睡眠充足。
喝白开水,尤其是徒步行走的时候,定期喝水以补充水分,否则时间长了会头疼,体力跟不上。
坚持阅读。
我想,所有的陪伴,不过是在践行一些价值,在路上反复强化:
独立生活意识与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作息计划、行程计划。
适应不同环境、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理解、接受、包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包括接受不同饮食。
与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
量力而行的能力,包括财政预算。
我希望他通过真正的旅行,喜欢这个世界,喜欢生活,喜欢冒险…最后,喜欢自己,也接受自己的一切,而不是他人给予他的身份标签。
行走中的价值强化,比书本知识来得直接。有些价值的形成,往往是某个突发事件,或某个人的影响。但是,教育引导孩子,既需要反复,也需要平常心。
父母总是有自己的局限性,他如何超越自我,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活出自己,却在于我们何时、如何放下。
而在此之前,我们所能做的,无非是潜移默化中,告诉他,人生如寄,是另外一种行走,决定一个人是否走得更好更远的,始终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