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和大家聊了四个习惯,分别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和双赢思维。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五个习惯——知彼解己。
我们生活在人际社会中,必不可少的要与人相处、合作,最重要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和表达自我。我们在听别人讲话时,往往会有四种不那么可取的回应方式:分别是“价值判断”、“追根究底”、“好为人师”、“自以为是”。这都阻碍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有时甚至会破坏彼此之间的关系。史蒂芬柯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移情沟通。是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感受。
首先跟大家讲一个书中的简单例子:
假设你的眼睛不太舒服,去看眼科医生,而他只听你说了几句话就摘下自己的眼镜给你。
“戴上吧,这个眼镜我已经戴了十年了,很管用,现在送给你,反正我家里还有一副。”
可是你戴了之后看到的东西都扭曲了。你说道,“我什么都看不到了。”
“怎么会呢?”医生说,“我戴的时候很好啊,你再试试。”
“我试过了,”你说,“可是眼前一片模糊。”
“喂,你这个人怎么回事?往好处想不行吗?”
“那好,我现在郑重地告诉你,我什么都看不见。”
“我对你多好啊,”医生恼羞成怒,“真是好心不得好报!”
下一次你还会再去找这个医生吗?我想一定不会。一个不诊断就开药方的医生怎么能信任呢?
其实我们身边很多这样的人,你觉得很好的东西,就非得去推荐给别人,说你一定要尝试一下,这个是能帮助到你的。但是对于对方来说,那就和上面那个例子中,大夫给你一副没有验光,没有配过的眼镜一样。这里面缺少什么呢?其实缺的就是倾听这一环,缺少了知己解彼的这一个习惯。
那么知彼解己主要说的是什么呢?史蒂芬柯维在书中这么解释道:当我们怀着理解对方的想法,而不是为了回答对方的问题去聆听时。我们就能进行真正的沟通并建立友谊。这时再坦述己见、争取理解就很自然,也容易多了。其实简单来讲,就是学会倾听。
我们的倾听通常有层次之分。一是充耳不闻,压根就不听别人说话;二是装模作样, “是的!嗯!没错!”;三是选择性接收,只听一部分;四是聚精会神,努力听到每一个字。但是,很少有人会达到第五个层次,即最高层次——移情聆听。
移情不是同情。后者是一种认同和判断形式,更适合用来表达感情和做出回应,却容易养成对方的依赖性。移情聆听的本质不是要你赞同对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
“知彼”是交往模式的一大转变,因为我们通常把让别人理解自己放在首位。大部分人在聆听时并不是想理解对方,而是为了做出回应。这种人要么说话,要么准备说话,不断地用自己的模式过滤一切,用自己的经历理解别人的生活。移情聆听不只是理解个别的词句而已。据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有10%通过语言来进行, 30%取决于语调与声音,其余60%则得靠肢体语言。所以在移情聆听的过程中,不仅要耳到,还要眼到、心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
主动型和回应型聆听是一种技巧,本质是以自我为中心,就算行为没有显露出,动机已经不言而喻,会让说话的人有受辱的感觉。回应型聆听技巧的目的不过是要做出回应,操控对方。移情聆听是指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感受。
所以当我们和别人沟通,讨论一个话题,要达成合作的时候,其实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少说话,多提问,多让别人去说。
很多人在这个时候总会忍不住去评判,跟他所对应的习惯叫做自传式的回应。就是无论对方说什么,我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的自传,都是我应该怎么回应。这样的回应办法其实给对方造成的体验是不好的。这样总是自己会觉得给人有很大的帮助,但实际上却给对方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那怎么才能养成“知彼解己”,尤其是有效倾听的习惯呢?
第一,尽可能避免“自传式回应”。
比如“我之前是这样过来的,你可以…”,这是“好为人师”型的自传式回应,随时随地做人生导师;比如“这样做不太对”,这是“价值判断”型的自传式回应,随便下判断、给定论;比如“你这么做,最终还不是为了…”,这是“自以为是”型的自传式回应,妄断别人的动机;比如“为什么你一定要采用这个方式?”,这是“追根究底”型的自传式回应,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追根问底。自传式回应,是阻碍自己听,阻碍自己理解别人,所以要尽可能避免。
第二,移情聆听。
把心放到对方身上,先感受到他的快乐、愤怒、痛苦、激动,然后聆听。这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态度,是“知彼解己”的关键。
你可以用你的语言,重复总结他的表达:我猜我听的是……你现在感觉是……我不确定我理解了没有,你是不是在说……等等,这会帮你,也帮他感受到,你开始理解他了;
再然后,你可以呼应他的情绪:你觉得很痛苦……你很愤怒了……你很担忧……等等,这会帮你,也帮他感受到,你已经进入他的心,理解他的情绪;
第三:总结感受
最后,你再用自己的语言,把对他问题的理解,对他情绪的感受,总结一下。你们此时,就站在一起了。
你会发现,有时你已经不需要提建议了。就算依然需要,你的建议会更有价值。就算和原来一样有价值,他的接受度都会高很多。
当然,你也需要有自己的判断,什么时候给其呼应并不必要。安静的聆听,就已经足够。
所以总结一下,我们该如何做到知彼解己呢?我们需要做到尽可能减少“自传式回应”;去学会移情聆听;学会基于对对方的理解,对对方情绪的感受进行回应。
以上便是本期早播的全部内容,欢迎大家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