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称之为夜晚》。
1·故事的回归线
诗意缓缓啊。
读了两遍。
这是一个以色列的作家,用希伯来文,书写的一个温柔、克制而浅淡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沙漠。
沙漠是个什么地方呢?
「我记得贝尼兹利说这儿最早除了沙子和梦想以外一无所有。」
「成千上万飞舞的纤细沙粒填满了我整个视野,连那条将沙漠和天空明确隔开的地平线都被抹去了。这就像是在午夜时分穿越原始森林。」
嗯,沙漠,森林与海洋,浩瀚的境域总是被互相借喻的。
故事采取了简单的双线结构。
一节男主角视角,一节女主角视角。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准确地转换着,慢慢拼合。
在不同的叙述主体中,作者把握住了两性的差异,和人性的有趣之处。
比如,人可能会为自己开脱。自我规避,人们可能甚至愿意注视自己的问题,但也似乎无力改变,于是叙述的重点便不同。
同样一件事情,所站的角度不同,「取景框」就不同,叙述的气息和节奏,关注的细节也不尽相同。
以至于,造成了许多细微而不可言说的隔膜。
女主角非常焦虑,这就是故事的一开始:
普通的生活里发生了一件麻烦事。
在这里,给大家说一个三线理论,来自法国哲学家德勒兹。
坚硬线,柔软线,和逃逸线。
坚硬线指质量线,透过二元对立建构僵化的常态,比方说人在坚硬线的控制下,就会循规蹈矩的完成人生的一个个阶段,从小学到大学到拿工资生活到退休;柔软线指分子线,搅乱了线性和常态,没有目地和意向;逃逸线完全脱离质量线,由破裂到断裂,主题则在难以控制的流变多样中成为碎片,这也是我们的解放之线,只有在这条线上我们才会感觉到自由,感觉到人生,但也是最危险之线,因为它们最真实。
大意就是说,坚硬线是那条你最正常的人生轨迹。
柔软线是有点离奇、有些脱离了常轨的插曲事件。
逃逸线啊,基本就是“荒诞”、“不可捉摸”和“不可控”的了。
女主遇到的事件,把故事从坚硬线引向了柔软线。
出于对已故的学生的愧疚,女主角揽下了修建青少年戒毒所的任务,而这远超她的能力。
愧疚感能把一个女人逼得弓弦紧绷以至于在无声处歇斯底里。“我不敢相信我听到的话,好比一个女人错承了原本是献给别人的爱意”。
而她的高度敏感,又不允许自己接受爱人的帮助。
她自己也说:
「我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赶时间上了。」
「他对我总是亦步亦趋。尽管他并非是真的那样,只是出于忧虑的同情。他要是不关心我,我肯定会受伤。是我对他不公平。也许这就是现在不论他说什么都会激怒我的原因。还有他无声的意见,以及他无微不至的体贴。」
在男主角的眼中:
「好像她误打误撞飞进了这间屋子,现在在狂乱不堪找不到窗口。而窗子一直开着。于是她从这面墙扑棱到那面墙,撞向灯罩,冲上天花板,磕到家具,弄得浑身是伤。你就是不能师徒给她指出门的位置:你不能帮她。你的任何举动只会让她更加狂乱。」
而男主角呢。
幽默,安静,甚至,“忧伤而内敛”。
时不常的:
「我被冰箱里发出的爱抚般的微光击中了。」
女主也曾回忆:
「我回想起我们在委内瑞拉时,最初几次旅行的某一次里,我们乘一辆吉普车走一条尘土飞扬的土路上,在一个充满雾气的山谷里,他突然说,即便我们之间的感情是爱情,也希望我们还能继续做朋友。」
两个人的关系原本体贴宜洽,如今变得有些紧张兮兮而无可奈何。
「他的失眠渗透进我的睡眠,剥夺了我可能会有的几个好梦。」
「……我清楚一个自己的文件夹,把她所有的文件分成八类,用不同颜色的分割纸板隔开,在纸板上明确的写出每项的内容。
真棒,她回来之后说,妙极了。如此井井有条。谢谢。
下一秒钟,满眼泪水:谁允许你,西奥?这不是你的东西,是我的。」
唉,你看,为什么人就不能简单地去接受别人的爱呢?
画地为牢。
在一段关系中,如果一个总是被照顾的,她(他)也许会有渐渐积攒的不安甚至愤怒,然而,这种怨气又朝谁去发呢?只能是再次冲着那个老好人。一种隐秘的恶性循环,愈演愈烈。
但架又不会吵起来,焦虑的人其实最害怕争吵。那会逼得他们神经衰弱。
这样紧绷绷的关系之中,还夹杂着砂砾般疏离的种种人物情态,一幅冷静客观的、倦怠的人间世的图景。这样下去,故事是没法一直行进的。
在书的一半,作者开始了以男主角的视角的回忆。
两人的过往与相遇,故事慢慢转成暖色调。
回忆,作为铺垫,引入男主角决心把烂摊子里的女主角拉出来,积极尝试。
修建戒毒所的事项,果不其然的无疾而终,这也是符合故事基调的。
而两个人,在一次次的忍耐、沟通和发寻之后,一点点重归于好。
这就是我所说的,“回归线”。
2·诗意如沙漠冬雨,南风猛吹
一本书,不能总是好句子。
会审美疲劳的。
关键在造境,诗意就会缓缓升起。最浓烈的时候,会有某种香味。
「诗歌像是被玻璃罩住了的火星,因为词句是一片片的玻璃。」
「我说:而且柏树也会越长越高,这样我们就有比群山和悬崖更美的天际线了。」
「实际上,他声称,越匆忙越会搞砸,而且与生命的奥秘背道而驰。」
3·平淡的戏谑,与叙事的气息节奏。
书中,那仿佛来自沙海的疏离与平静如磁场弥漫,不容忽视。
描写葬礼,他说,“盛大如婚礼”。
描写埋葬,他写道,“……像个熟练的接生婆般让裹好的尸体顺利地从担架上滑进墓坑”。
借着主人公的心境,他说:
“生命本身也时常像节日里的烟花表演和朝天空发射的礼炮一样燃烧:无情、刺激、吵闹而廉价”
你看他如何调度:
「太阳能板在每个屋顶上闪光,像是小城试着一自己的言辞缓和太阳的暴晒。」
「他一下子欲火中烧,强烈得想一个紧握的拳头。」
「顺便问一句,你怎么会认为壮观的反义词是人性?」
「我喜欢这个广场,它从不试图伪装成它永远不可能成为的样子。」
「小花园里的土壤是居民们从远方运来的,用卡车,他们用它盖住了燧石层,仿佛敷裹住伤口。」
「……徒劳无功地取悦世界,当世界拒绝微笑他便陷入滑稽。他总是急于填充每个对话里的每段空白,以阻止任何可能否定他存在的沉默。」
「我们真正的悲剧是,我们没有不顾一切想要做的事情。那是真正的灾难。当你不再急迫地想做些生命的时候,你就冷下来开始死亡。」
叙述扎实。情感也非常贴近地面。
读完,借用一句书中原话:
我心里落下了句号,像一阵季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