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12年了,但是感觉始终找不到“终身热爱”的事业,怎么办?
1.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以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为业。
2.喜欢的快乐+胜利的快乐=我从这个职业中收获的快乐。比如我有位朋友当初中教师,他站在讲台上,看见孩子们的笑脸,就特别开心、特别幸福;第二个是胜利带来的快乐,我的这位朋友带的班级在中考当中大获全胜,不光在全校成绩是第一,还出了全市前三名,这种胜利也是工作给人带来的收获。
3.有的人虽然觉得自己“不喜欢”某个职业,但是能够在这个行业里坚持下去,因为他接受了艰苦的训练,他的经验和熟练让他在这个行业当中能够收获“胜利的快乐”,他也就能够在职业当中受到尊重,喜欢这份工作。
相反,我也见过许多人从年轻的时候就一直热衷于追随自己的兴趣,在不同的职业当中转来转去,当对某个职业的新奇感丧失之后,“热爱”也就变得无影无踪,他确实尝试了很多种可能,人生变得足够丰富,但是他从来没有真正收获过“胜利的快乐”,在哪个职业上都浅尝辄止,结果就是在哪个职业上都没有做深做精。
4.进入职场的头几年,与其去寻找自己“一生所爱”,不如认真去挖掘自己的“一身所长”。人就只有一辈子,我们不能像打游戏一样可以另开新档,或者是游戏通关之后再开一个二周目。兴趣这东西大多是头脑一热,擅长才是内心的诚实要求。找到自己擅长的事情,在上面投入精力、站稳脚跟,进可以转进所需要技能相近的职业,退可以保证自己在行业当中的一席之地,这是职场头几年要关注的重点。
举自己的例子。我曾经两次转换职业,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大学教师,教的是新闻采访与写作,因为种种原因,我必须要从大学离开,这个时候我就选择了最接近的行业,去做新闻记者,一连数年,一直做到一本综合性新闻杂志的主编。后来因为媒体时代的迭代,各种记者转行的很多,这个时候,大家不同的技能点,转型的方向也就不一样:善于采访、会跟人打交道的记者会选择去做企业公关;长于写作、刻画人的记者会选择转型去做作家或者编剧;善于改写稿件、收集信息的编辑和记者则去做了自媒体公众号。如果你只有一招鲜,那你可能只能向一个方向转职。如果你三项能力都不弱,其实你就有三个职业可以选择。我因为一直在研究人与人的关系、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类知识,所以来到得到开了《关系攻略》和《职场关系课》,我非常喜欢这个领域,我觉得我找到了终生热爱的事业。
5.有的时候我们找不到自己的“终生热爱”,不是因为我们迷茫多变,而是可能因为技能点还太少,我们还没有看出我们未来的方向。
“做什么都能做好”的聪明人是少数,大多数人,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未来可能还有家事、婚姻、养育子女的牵扯,最好是把每一分钟都用在刀刃上,尽早追求自己变强。
6.我大学的班主任老师曾经在入学之后就和我们几个男生聊过一次天,他说:“如果没有在谈恋爱,也不要失落,时间如果放在锻炼身体和学好英语上,一定不会荒废,缘分这事,说来就来了。”找喜欢的异性如此,找热爱的事业的也是一样。还有一点跟找对象也差不多,那就是:能不能最终找到最热爱的,要看一点运气。
历史上做着不喜欢的工作无法解脱的人很多:比如仓央嘉措渴望做一个诗人,但他的身份是个僧侣;梁武帝渴望当个高僧,但皇帝的位置把他困住了;慈禧太后一直想当个画家,但毫无天分,只好靠人代笔;无心插柳,主业外找到自己所长,青史留名的也有不少:宋徽宗当皇帝把国家都亡了,但书法绘画,历史上都是超一流水平。古罗马西塞罗的主业是搞政治,把自己的命都丢了,但他的《论老年》《论责任》这些书反而成了经典名篇。
7.“多年没找到热爱的事业,还要不要找?”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任性需要资本”。只是在各行业的初级岗位上兜兜转转,这不叫找热爱的事业,而是一种浅层的折腾。
8.齐白石一直写诗,他曾经把好多自己的诗歌拿给专业的诗人和文学家,有刻薄的就说他写得跟《红楼梦》里的薛蟠风格类似,但是谁也不能否认齐白石是位大画家。赵忠祥愿意称呼自己是“旧体诗人”,但他的诗歌水平非常平庸,我们今天仍然认为他是一个很好的主持人和播音员。乔丹曾经有一段时间暂时退役,不打篮球去改打棒球,他一直很喜欢棒球,但是一年打下来,他明白了自己不擅长这件事,回到NBA重新帮公牛拿冠军。也有两样都擅长的,欧阳中石就是一位书法家,同时又是著名的京剧票友和研究者,他是著名艺术家奚啸伯的学生。生活无忧、行内有地位,能进能退的人,才有“继续做喜欢的事”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