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个热搜,引起近5亿人关注。
都说母子连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母亲打死了自己的亲身女儿呢?
一看,居然是因为区区28元!
这位母亲怀疑女儿偷了自己28元。为了教训女儿,母亲从鞋柜上拿了一根塑料按摩板,多次击打女儿大小腿后侧、手掌心等部位。
当晚11时,亲戚发现孩子不太对劲,就将其送到医院救治。但令人惋惜的是,孩子最终没有抢救回来。
死因是,钝器作用孩子双侧上、下肢致大面积的皮下出血、软组织挫伤,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而这个钝器就是那根塑料按摩板。
开庭期间,这位母亲全程痛哭流涕,称自己每天都活在痛苦与后悔之中,无法原谅自己的行为。
评论区都在说,这么点钱,就把孩子打死,枉为父母。
我想说的是,如果孩子有不良行为,父母有责任管教。
但有一点,父母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避免出现过激行为或言语,以免对孩子的身心造成无法弥补的创伤。
情绪失控有多可怕?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自从当了父母,控制情绪变得越来越不容易。在日常育儿过程中,情绪失控时有发生,轻则大吼大叫,重则拳脚相加。
去年,有位妈妈陪9岁的儿子写作业。妈妈嫌儿子太磨蹭,一上火,一巴掌朝儿子打过去。
可没想到手甩到儿子眼睛上,一下子打出眼底出血,连瞳孔都变了形。
妈妈见状,吓得两腿发软,赶紧送到医院救治。幸好救治及时,孩子的眼睛才没有失明。
我相信这位妈妈绝对不是故意要伤害孩子,但是情绪失控下手不觉轻重,一不小心就会酿成悲剧。
曾有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
福州一妈妈与儿子吵架后,一怒之下竟用手机充电器的线勒死了儿子。
事后,这位妈妈惊恐绝望,多次尝试自杀,最后她用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冲动是魔鬼。一个人在情绪失控的时候,失去了理智,不但伤了他人,也伤了自己。
微博上曾有一个热门话题:易怒的父母会养出怎样的孩子。
一位心近理医生询问了许多在这样原生家庭中成长出来的孩子,总结出15个特点:
透过评论区近3万条留言,我看到了屏幕背后一个个无奈又无助的灵魂。
最高赞的一条留言这样写到:
我妈真的前一秒笑嘻嘻后一秒可以因为一点小事就破口大骂,家庭真的很影响孩子的性格,我在家里都很沉默,因为秉持少说少错的原则……
父母太过情绪化,不仅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而且给孩子示范了错误的情绪处理方式,无形中为孩子未来的发展设置了重重阻碍。
千万别低估了父母情绪失控对一个孩子的杀伤力!
道理都懂,可为何依然容易失去理性?
有人说,我也知道乱发脾气不好,可是不知道怎么,看到孩子不听话,心中的火苗就会忍不住地蹭蹭往上窜。
很多父母也因此陷入了发脾气、后悔,道歉三者之间的无限死循环,痛苦不已。
为什么我们会成为自己情绪的奴隶?
情绪压倒理智,和大脑结构有关。
在人脑中,有两个重要的组织,一是海马体,一是杏仁核。前者负责记忆事实,后者负责记忆情绪。
遇到棘手的事情时,杏仁核会根据过去的经验,对比当前情境。只要发现当前状况的关键要素和之前的相似,就会产生“匹配”的判断。人们会重现过去的情绪,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那个被判刑的妈妈打孩子,表面上是对孩子行为的不满,深层原因是对自己不满。
一方面,因为无法有效管教孩子而沮丧,内心充满无力感,无助感。
我并不是想为这位母亲开脱,打孩子从来都不是最好的管教方式,打孩子用力过猛,无异于虐待。
但是,从另外一方面说,打孩子何尝不是一种管教无能的表现呢?因为说教无效,孩子不听。这种沮丧感,做过父母的都懂。
一方面,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无法排解,借由孩子进行宣泄。
那对母女二人借住在深圳亲戚家中。母亲在餐馆当服务员,女儿暂时辍学,生活并不如意。
28元,只是一个导火索,点炸了母亲积压已久的负面情绪,压垮了这位母亲这段时间的所有压力和委屈。失去理智的母亲将矛头对准“犯错”的孩子,12岁的小洁也成了牺牲品。
你有没有发现,当你工作特别忙,特别累的时候,孩子只要一添乱,你就特别容易发火?
失控的情绪,就像一个潜伏于心底的小恶魔,在我们脆弱的时候,从暗处一跃而起,将我们俘获,让我们做出后悔的事。
当我们疲惫不堪时,管理复杂的情绪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怎样管理自己的情绪,做EQ型的家长?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绪、脾气和压力,然而,这并不代表父母就可以随意地向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和脾气。
作为父母,要想从做自己情绪的奴隶变为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我们也需要学习处理情绪的技巧,成为EQ型父母。
所谓EQ,就是情绪智能。即认识和正确运用情绪帮助自己,运用“同理心”去处理与别人的关系,了解和分享别人的看法和感受。
这个学习成长的过程并不容易,但绝对值得。
(1)觉察情绪,积极暂停
上文提到情绪爆发的真相,是杏仁核在没有全面认知情况的情况下,将过去的情绪和现在的事实进行了草率的匹配。
因此,当情绪快要爆发的时候,我们需要先停一停冷静一下,对自己说:“我需要一些时间思考当下发生的事情。”
然后找个独处的空间,停下来自问:
这种感觉完全是当下的情境和孩子造成的吗?
为什么我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呢?
问题就是答案。有时候,可能受原生家庭影响,觉得教育孩子就应大吼大叫;也有时候,因孩子没有达到要求,触动了我们的情绪雷区;更多时候,是我们不了解孩子的感受。
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只会看到咆哮的口舌,耳朵则会自动关闭,即使你说的再多,也只不过是无用功。
只有理解接纳孩子的感受,在平和的状态下换位思考,才是王道。
(2)3种迅速缓解恶劣情绪的方法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这是亲子教育中的关键。
这里分享3个小方法,帮助你快速缓解坏情绪。
深呼吸法:
你可以找一个无人打搅的空间,用一个舒服的姿势坐下,闭上眼睛,做均匀的深呼吸。
呼气的时间比吸气的长,尽量一次比一次更长。呼气时,你把意识让在双肩上,让肩部的肌肉放松下来。
生理平衡法:
你可以坐着或站着,先喝一大杯水。双腿伸直,双脚在脚掌凹处交叠,双手手指交叉反拗至胸口,调慢呼吸。然后把注意力放在心脏处,把它幻想成任何形状。这样呼吸3分钟,可以明显感受到体内情绪缓解,甚至消失。
抽离法:
当坏情绪上升时,你想象自己在直升飞机上,从空中俯瞰现场,看到自己的形象,情绪就会很快降温。其实就是换一个视角来审视自己当下的处境和情绪。
(3)界定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
认知疗法中认为,真正左右我们情绪和行为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认知和看法。
比如:孩子嘻嘻哈哈,有时候父母看着觉得是活泼可爱,但有时候却觉得烦人讨厌;孩子拒绝与父母沟通,有些父母会生气,指责孩子,而有些父母则会感到内疚、自责。
可见,我们内心的观点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如果我们对孩子、对自己抱着一些不合理的执念,那么,遇事容易生气、沮丧就在所难免了。
情绪的主宰者是自己,而不是孩子。只要不放弃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权,就能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波兰作家显克微支说:“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一只“温柔的手”在引导他前进,而不是用脚去踢他的胸膛,那么教育就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使命。”
每一种情绪都有价值:不是给我们一份力量,就是指引我们一个方向。
父母情绪稳定平和,是孩子一生的福气。共勉。
参考文献:
1、《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李中莹著
2、《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美】罗娜·雷纳著
3、《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英】菲利帕·佩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