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是宁浩电影《疯狂外星人》原著,但看来电影和原著相似点没多少,小说里是靠物理学中牛顿三个力学定律拯救了地球,电影里据说是借助生物学中条件反射才控制了外星人,具体不详,因为我没看这电影。
以前基本没有认真看过科幻类的书,即便前两年直到现在,刘慈欣的《三体》那么火,我也没想起来要看,而现在开始静下心来看《乡村教师》,实在是连锁反应。
上周六去看了3D电影《流浪地球》,不明白为什么这片儿被吹上了天,我个人真是不挺喜欢。那么多人说好,估计有不少是科幻迷,或者刘慈欣迷,那就忍着先别吐槽,看看原著吧,看完感觉原著比电影深刻,但脱离开文字又感觉搬上银幕后能拍成那样也不错了,于是原谅了电影的那些毛病。
读小说《流浪地球》时发现原来刘慈欣的想象力如此清奇,才又找来《乡村教师》看一看,这应该是他比较早期的作品吧,我没查,不得而知,猜测是。
故事比《流浪地球》好看,因为短,有些片段反复看了好几遍,当然需要反复看的肯定是表现科幻的内容,那些广阔的宇宙背景和各种复杂庞大的数据一不留神就搞晕了,而我以为这恰恰是有意思的地方,如果只有现实部分,只是一部普通的小说而已。
地上的场景大约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西北的贫困山区,一位乡村代课教师像高举火把的斗士,与周围的愚昧落后相抗争,他在村民眼里是异类,完全是个不合时宜又讨人嫌的人。他患了食道癌,在省城医院得知需要一两万的治疗费用,而他没有这么多钱,他只能在余下的半年里把自己头脑里的知识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们。
而此时在遥远的外太空,一场星际战争已接近尾声,交战双方胜败取决于最终能否建造一个隔离带,相对来说更正义也更尊重各星球文明的碳基联盟这一方,需要阻止邪恶的硅基帝国那一方获得绝地重生的机会,那就必须建造隔离带防止硅基的飞船借助某些行星进行蛙跳式的迁移(有些具体名词没记清),也就是说必须摧毁这个隔离带里的星球,而在行动之前,碳基最高统帅命令需要检测准备摧毁的星球上是否有3C级以上文明生命体,就是在这星球上随机抽取样本,从文明测试数据库中也是随机选取题目询问这些被抽中的生命个体,若能回答对其中三个就算达标,就要放弃攻击此星球。
小说一定要有不可思议的巧合,地面上的乡村教师在弥留之际,趁着回光返照教给孩子们最后的知识就是牛顿那三个定律,而且告诉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同学们,现在不懂也要把它背下来。(看了下文忽然明白死记硬背的重要性)
当然,这位老师押题押对了,这是史上最牛的押题,高考押中题算什么,最好的结果无非是提高一些分数而已。而这位在去世前押中题的老师,却拯救了全世界。(说起来好像有点搞笑,但刘慈欣写得非常悲情,留言里看到有不少人感动落泪。)
故事接下来就是要让两条线相交,飞船舰队抽取生命个体进行文明测验一定会选中这些学生,而测试的题里也一定会有牛顿那三条定律,孩子们就靠着死记硬背下来的力学定律拯救了地球。
这一部分虽然概括起来简单,但是作者处理得要波折一些,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比如地球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为什么测试题一直问到第13题也没有放弃,为什么会连续问三条定律等等巧合与必然,刘慈欣都交代得很清楚。
除了地球有主角光环护体之外,还有就是作者特意安排的险象环生、悬念重重,这部分中出现一些类似影视剧中不合常理的套路,但因为脑洞开得大,也就不计较了。
由此,我也反省自己,为什么小说中的套路能忍,在评论里开个玩笑就算了;而看到电影《流浪地球》的套路就很不屑。或许是刘慈欣的想象力带给我的震撼太强烈,于是那些套路也显得不值一提。而看电影时感觉吴京一出场就带着标签,那种强加上仿佛“我最了不起”的明示暗示特别让人反感吧。
再有,我还发现其实只有看的多了才能分出优劣好坏,不是咱分外挑剔,实在是见过好的才知道差的有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