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理论所倡导的是要求积极鼓励学生,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在现实中,在大人看来很简单的内容,小朋友需要一点一点消化吸收。也许有些反映能力很棒的小朋友可以跟上,但仍有一部分小朋友一头雾水,这也导致了有些学生极度厌学,自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家庭会在学习课本知识之外,让学生学习课外知识,“在起跑线上不掉队”。以前我也是持该观点,但最近,我在反思,小朋友们的接受能力当真如此厉害?小朋友一遍一遍的背诵课文,对上面的字一知半解,含义更是不知道,这种填鸭式的教学真的是对的吗?在我看来,有些许的拔苗助长。
前不久,很火的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看完我很受启发。当然,不可避免的,里面的内容也是受到本国优秀教育家们以及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有很多理念是很受观众关注的,也有些理念可能是我们无法体会的,例如利用大自然教学,说实话,若不是在这看见,我可能都不会思考,大自然除了绿色还会有什么颜色,更不会观察气味甚至于味道。当然,我们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很好的改善,可是,在乡村,单师资上就会有很大的不同,以至于有些教学方式还是有点落后,更别提家长,很多父母依旧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教育方式以及自身的经验,家长最大的作用就是督促孩子完成作业(有些直接自己管自己),所谓的“家校合作”。
每个孩子都是有各自特色,何不就其突出优点进行挖掘,尽可能的发挥孩子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