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阿米尔汗:我行我素》有感
第一次知道阿米尔汗是在高中时看的《三傻大闹宝莱坞》,那时正是喜欢鸡汤崇尚愤青的年纪,电影中兰彻的执着和到让人觉得有些傻的纯真给我了很大的冲击,对于有些枯燥的学习生活好像也可以慢慢接受,就像兰彻对待生活那样永远热诚,现在我才更理解到:享受当下就是幸福,哪管悲伤亦或兴奋。
开学已经两个多月了,我的状态从“朱迪”变成了“Flash”,尤其在考“基金从业”前后的几天里,感觉已经提前到了每年的疲惫期,累到什么都不想干,莫名就会忧伤到想喝酒,听一首歌也会默默泪两行,今年的疲惫期来的有些早毫无防备,好在那几天也总是有人拖着喝酒逛街或读书看电影,让我的生活慢下来,也是在那段时间在新华书店邂逅了这本书。犹记得那天缓缓走过一排一排的书架,指尖走过一本本青春文学,大概那时的我真的不适合那样的倾述,就悠悠得走到了人物传记处一眼看到封面上的阿米尔汗,瞬间心底一处柔软:确认过眼神,这本就是对的书。
本书有大约有50张照片,累计15万文字,记录了阿米尔汗从8岁到52岁的人生,篇幅很长但是却以时间为线,以作品为支撑,兼顾个人生活塑造出一个立体的阿米尔汗。
从8岁开始,偶然地看到父亲与他人在商讨电影编剧与制作,就点燃了他对电影的喜爱,尽管父亲塔希尔说“我从来不想让阿米尔涉足电影产业,我认为这个产业的变数太多,不想孩子们深陷其中。”但是,阿米尔却很喜欢列坐一旁听编剧与父亲讨论剧情,12岁的时候父亲甚至会问询他的想法和建议,我想这就是来自父母最大的认可,相比于我们所处的环境,有多少父母真正会聆听一个少年的想法?在成长的路上,最有力量的便是来自父母的支持和认可。
从《冷暖人间》《印度往事》《地球上的星星》《未知死亡》,到《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再到去年火爆朋友圈的《摔跤吧!爸爸》,讲述了他在电影行业里多年的摸爬滚打,荧屏形象从青年偶像,到拥有完美身材的硬汉,再到肩负起社会责任的“印度良心”。他说“作为演员,我为电影倾我所有”,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莫名被震撼到了,王明夫先生说“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信仰,人才可以成就某种事业”,阿米尔对于电影事业的执着以及倾尽所有的热爱实实地打在我的心里,因此也愈加敬佩他。他对电影的选择只是对电影本身,只要剧本好,他甚至愿意不要片酬。即便是无名的小导演、小编剧,他都不会拒绝合作,现场拍戏时他也不会摆大牌的架子,而是对每一个细节都与导演一起商讨。我们都知道“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苇草”, 但是我们总是懒得思考喜欢安逸的遵照既定的规则生活,而他只要选定了剧本就会不停地思考,为了最好的效果和细节较劲,所以他参演过的电影总是让我们觉得无懈可击、不可挑剔,都说细节决定成败,其实成败的标准不一,倒不如说细节成就经典。
从出演第一部电影开始,他从不重复自己,永远作影片坚强的后盾;他的影片总能打破常规,改变印度电影的走向,将印度电影带向全世界,让宝莱坞备受世界瞩目。阿米尔说“我从当演员第一天起,就明白责任的意义”,从一个人做的事,就可以看出他是否是有责任感的人。对于电影事业的负责,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印度电影。
除了演员,他还是导演、编剧、制片人,也是一个儿子、丈夫和爸爸,更是一个关心国家的好公民。“我认为这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对于社会问题,不仅仅是演员,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的看法通过某种途径表达出来。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尝试着让自己变得更好,那么我们的国家就回变得更好”,这便是他对公民责任的态度,曾经有位老师在谈起公益时说“把自己过好了不也是一种公益吗?地球上的六十亿分之一呀”,直到现在都谨记于心,在没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先要过好自己。
纵看阿米尔汗的电影人生,也会有坎坷颠簸:电影不卖座、婚姻破裂、民众抵制、社会偏见……但是,他从来没有服输被打倒过,反而愈挫愈勇,生活的历练给了他雕刻电影的刀,而岁月的积淀给了他深沉思考的睿智。在从影生涯的后期,他的每一部影片都是经典,更是影响着印度电影的走向和社会的变革。
读完这本书更加喜欢阿米尔汗,在人生路上,他随性洒脱;在电影事业上,他风生水起。他总是听从内心的声音做出选择,对于认定的事就会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为了自己坚信热爱的事业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距离读完这本书已经两周左右了,现在依旧会在闲暇时在微信读书里再读回看,在我的记忆力这本书有着书店静谧的氛围,还有半天咖啡半天花茶的馨香,更有浮沉疲惫时内心接受洗礼静坐的空间,还有疲惫时期好友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