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往北云向南
我不想把这篇文章写成年度总结。
来看几个标题:
不知道以上标题有没有勾引到你,反正我有点招架不住。我也好奇冥界是否真实存在,一年抵地球246年?谭嗣同混成千万富翁,妻妾成群还买了一个岛?魔鬼身材是个什么样子?老司机珍藏软件,不想卸载,得有多好用……
再来一组:
《瓦尔登湖》
《三体》
《活着》
《百年孤独》
《老人与海》
《丰乳肥臀》
《漫长的告别》
《肖申克的救赎》、《闪灵》、《绿里奇迹》、《小丑回魂》
《地球最后的夜晚》
《令人癫狂的故事不仅仅是诱惑那么简单》、《“勾引”是门艺术》
《学猫叫的狗》
《我在酒海等你》
这些标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让人魂牵梦萦的吸引力,好的标题能勾起人的好奇心。就像我为什么用打引号的“勾引”,而不是“吸引”,不用前面那个长长的标题。
为什么分两组?
第一组是标题党无疑了,点开第一篇扫了一眼,全是图片,文字寥寥无几,评论是一片口诛笔伐,后面的就不用看了。
标题党无疑在低层次的勾引方面做到了极致,他们利用了人性中最低级的欲望和猎奇心理,可惜是空架子,言之无物,而且标题不够凝练。也许读者一时克制不住会点开,但聪明的读者往往会避开这种垃圾。当然不排除会有好内容出现的可能。
第二组是一些名著和好电影的标题,最后四个是我写的标题。最平淡的当属《瓦尔登湖》、《活着》这两个标题,即便平淡如水,也会让人好奇:瓦尔登湖在哪?活着?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
吸引力无疑是一把双刃剑,让读者产生好奇心的同时也会被归入标题党行列。
故事引入的标题、情节等形式上的东西固然重要,但是没有了审美内涵和文学意义无异于行尸走肉。
一个好故事要有吸引人的外在特质,诸如引人的标题、故事情节的结构、文学的语言甚至是图书的包装、网文的图片,这一点恰恰是我们需要向新媒体行业借鉴的东西。谈到这,我不得回顾一下过去的写作经历。
我也是从新媒体行业过来的,最初只是写给自己看,因为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一些想不明白的问题,所以开始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写作,我把它作为一个媒介和工具来看,当然也希望获得认可。那时候写作的意义除了自娱自乐,最重要的是在社会现实的冲击下,对自我的一种追问,对价值观的一种重构。
不少新媒体文多停留在输出价值观这个层面,往往是犀利的、追热点的、没有下限的。
还好我最开始接触新媒体是在2017年通过文叨叨的写作训练营,也许你觉得我又是在给别人做推广了,但遗憾的是大部分入营的人会自发为她做宣传。因为她通过写作打卡训练这种方式,教会了很多人一种底层的思维逻辑,没有强行洗脑,只有写作者的自我追问,她帮助别人打开了思维局限,活成了更好的样子。诚然,现实的生活是需要经济作支撑的,但写作的这种价值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后来,我进入了家装自媒体行业,好像是跟真正的写作毫无关系。一个人顶一个部门,除了写新媒体文,还要做图、排版、写脚本、拍视频、剪辑、运营和其他杂七杂八的工作。
我极力地把自己想写的东西和家装知识产品做一个更好的融合,总得来讲效果还是可以的,已经尽力做到客观,给用户带来了很多值得思考的有价值的东西。这一点得益于我的老板兼朋友的帮助。
自媒体从业经验和对写作的热爱教会我最好的东西就是:
找到自我的人生价值,做到吸引力和有趣,平衡作者想表达与读者想要之间的冲突。
这种冲突最后将我拉回了对审美内涵和文学意义的思考上。
一个好故事,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真正能带给读者的是形神合一的诗意世界。
而“神”即是故事带给读者的深刻内涵,更多的是一种智慧启迪。如《肖申克的救赎》,有人看到希望,有人看到救赎;如《小王子》,有人看到童真与真善美,有人生发对成人世界的思考;如《瓦尔登湖》,有人看到自然宁静之美,有人看到人类愚昧的一面,有人看到一种新生活的可能性;如《三体》,有人看到想象力,生发对宇宙的思考,有人生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有人看到一个崭新的世界。
这些都是深层的审美内涵和文学意义,它是不带有强制性的。把它们从故事和文学作品中剥离,只会剩下一具没有灵魂的皮囊,无异于外表体面内里空洞的人。
回到我的写作经历,《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我刷了5遍,并且还想再看电影和斯蒂芬·金的原著。无疑秘密具有令人癫狂的魔力,但除了吸引力和有趣,它给我的启迪是希望,是审美内涵和文学意义,是理性的审美超越,是一门伟大的艺术。除此之外,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应该向这类故事和小说的方向来开辟自己的文学世界。在广泛涉猎的情况下,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作品重点阅读,你会离自己想写的作品越来越近。
在构思《学猫叫的狗》和《我在酒海等你》这两个故事的时候,标题自认为还是有些吸引力的(恬不知耻),落笔的时候却举步维艰,因为我还没想好要赋予它们什么样的审美内涵和文学意义,所以在写作的时候千万不要本末倒置。
“勾引”是门艺术,能做到“勾引”和艺术的完美融合,才是文学写作的最高境界。
撷取《肖》中的句子,再来感受一下:
阳光洒肩头,仿佛自由人。
得救之道,就在其中。
主的审判迅速降临。
安迪:有音乐才不会忘记,世上有些地方,是石墙关不住的,在人的内心,有他们管不到的东西。那就是希望。
瑞德:我一辈子都耗在了鲨堡,早就体制化了。
安迪:别小看自己。
PS: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瑞德:你不该有此妄想,完全痴人说梦。
PS:我最讨厌的一句话。
安迪:反正只有二选一,忙着生或忙着死。
瑞德式旁白:
安迪杜弗伦,他涉过赃河 ,涤尽罪恶,在彼岸重生。有的鸟毕竟是关不住的,他们的羽翼太光辉了,当他们飞走,你会由衷庆贺他获得自由:无奈的是,你得继续在这乏味之地苟活。
希望是好事
也许是人间至善
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三体》第二部中有一段是这么“勾引”读者的:
褐蚁在杨冬的墓碑上爬着,以一只蚂蚁的视角来感受墓碑上的凹槽——1979-2杨冬之墓,旁边是杨冬母亲和学生在交谈,极具审美内涵和文学意义。
孤峰上的褐蚁继续横向爬了不远,期望在爬过形状为“一”的凹槽后再找到一个它喜欢的“9”,但是它遇到的是“2”,这条路线前面部分很舒适,但后面的急转弯像前面的“7”一样恐怖,似乎是个不祥之兆。褐蚁继续横爬,下一道凹槽是一个封闭的形状:“0”,这种路程是“9”的一部分,但却是一个陷阱:
生活需要平滑,但也需要一个方向,不能总是回到起点,褐蚁是懂这个的。
它忘掉“9”时并没有感到遗憾,不断地忘却是它生活的一部分,必须终身记住的东西不多,都被基因刻在被称为本能的那部分贮存区了。
以上就是我2018年写作最重要的收获,包含我从一切途径所获取的经验,融合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如有欠妥之处还望指教。
-end-
作者:风往北云向南
简介:做过电企、家装、新媒体,考过翻译硕士,文理都通那么一点点。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视写作阅读为此生信仰。算是书迷、影迷、乐迷、金迷、杰迷、球迷,似乎这也是个迷。
寄语:我不知道自己要去到哪里,只知道那是更广阔的天地。我只是迷恋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