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日零点,经过10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汽车终于驶入西安市区,长安这座千年古城终于在我面前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它将带给我怎样的体验?是“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宏大?是“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的繁华?是“春风得意马碲急,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惬意?是“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的惆怅?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无奈?还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哀叹?
我虽然出身小城,当着小吏,却也自诩像宋江那样“少时曾攻经史”,自幼便对西安这座承载了中华文明千年记忆的古城有一种执念,总想去一览它的风采,倾听它用唐砖汉瓦诉说兴衰故事。只是少时家贫,长安只在梦中,年过而立之后,略有积蓄,长安不再是遥不可及,正准备成行之际,却又被突出其来的疫情阻断了行程,直到2023年才觅得几日空闲驱车前往。
对于一个自幼魂牵梦绕的城市,虽然是第一次踏足,感觉却像一个游子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满是“近乡情更怯”的忐忑,以至于全然忘记了旅途的疲乏。接下的几天里,每日熹微既出,至夜方归,探访几处古迹,参观几座古墓,欣赏几件文物,品尝几道美食,观看几场老戏,竟丝毫不觉疲倦,临近收假返乡之际,仍觉意犹未尽,因为每天都有全新的体验,对这座城市的历史沿革与文化传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归来之后,工作把时间挤得满满,直到春节假期才忙里偷闲,提笔记下几日的行程与感悟。
一、传承与发展
第一天晚上我们在钟楼附近停车,由于是国庆黄金周,没有抢到酒店,只好在车上住宿,所幸路边也停满了车,像我一样的旅友不在少数,兴许大家都觉得良宵难得,不约而同的下车逛街、拍照、吃宵夜,到不觉得寂寞。
钟楼处在马路中间,周围是一个五岔路口,如今的它更像是环岛中间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夜间,灯光照在城墙上,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更加清晰可见。虽然已是凌晨,但它周围车辆依然川流不息,不远处的广场也人声鼎沸,一片车水马龙的现代繁华景象。它周边的房屋都是现代的风格,楼层却普遍不高,钟楼处在它们中间并不显得矮小。可能是城市做了统一规划,整个西安市区都是这种风格,无论是大雁塔还是古城墙,周边都是现代化的建筑,但是没有高耸的摩天大厦,并不影响古建筑的形象,整座城市古典中剔透着着现代的气息,在这里古今实现了完美对接。
这是一种理想的模式,一个城市若要具有长时间的生命力,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而不是守得一时的辉煌,抱残守缺、食古不化,像玛雅古城、楼兰古国,都曾经一度辉煌,但一个因为居民迁徙,被遗弃在热带雨林之中,一个因河水改道,湮没在大漠风沙之中,城市文明中断,若不是考古学家们不辞辛劳的探寻,找到了当年一些残垣断壁,恐难再见天日,而西安仍然是国际级的大都市,当年的文字仍然为人们所熟知,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见,城市文化仍然为人们所传承发展,靠的就是创新精神。
周朝之先人发源于渭水,兴盛于商末,最终取代殷商而问鼎中原,建都于镐京,西安首次成为首都。那是公元前十一世纪,此后秦、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政权先后定都于此,先后十三朝,直到唐朝末年朱温拆除宫殿,裹挟唐昭宗东迁之后,才没有王朝在此建都,此时已经是公元十世纪,在长达两千余年里,也就是中华文明近一半的时间里,都是以西安为中心。在这两千年里,周武王在此分封八百诸侯,商鞅在此推动影响千年的改革,秦始皇在此指挥统一六国的战争,汉武帝在此部署北击匈奴的军事行动,宇文泰在此组建关陇政治集团,唐太宗在此开启贞观之治,两千年里系列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在这里完成。
唐朝以后,虽然不再是首都,但西安也没有因此而沉沦,宋、元、明、清时,它依然西部边陲重镇,范仲淹在此抵御西夏的侵扰,拖雷在此指挥灭金战役,李自成在此建立大顺政权,左宗棠在此开启收复新疆的步伐,到近代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这里上演,到当代它仍是国家仅有的十五个副部级城市之一,依然属于一线城市。
如今,走进西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阳陵、茂陵,南北朝时的法门寺,唐代的大雁塔,明清时代的古城墙、钟鼓楼、清真寺,配上现代的都市风情,俨然一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现实画卷。
每一次历史转折,西安总能及时变革,从贡助彻到租庸调,从废井田到均田令,从屯田制到府兵,它总能紧跟历史的步伐,不断接受新鲜事物,所以烧了阿房宫,又能建未央宫,拆了未央宫又能建大明宫,屡经朝代更替、战火焚烧,但总能浴火重生,取得新的发展,文明香火不断。
二、开放与包容
离开西安前的一个晚上,想再吃一顿当地美食,便去逛了一趟回民街。从北院大门进入,先是走到鼓楼,中间虽只有五百米的街道,可厚重的青石板路,高大的树木,兼带明清与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令人仿佛置身古代,但熙攘的人群,喧嚣的叫卖声,多彩的灯光,透露着浓郁的现代商业气息,明确告诉你置身现代都市。两边的小吃琳琅满目,既有油泼面、羊肉汤泡馍等西安当地名吃,也有烤鱿鱼、红柳烤肉、红肠等景区常见烧烤,还有牛奶、珍珠奶茶等现代风格的饮品,在街道的末端是伊斯兰清真寺,一片西域风情,在街道中心的高家大院却是清朝状元府邸,里面上演的皮影戏、华阴老腔,展演的茶艺、汉服秀,却又是浓厚的汉族风格。一条五百米的街道看似大杂烩,却融合了古今、中西、胡汉各种文化元素,充分展示了这座城市的开放与包容。
西安自古就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历代建都长安的政权都是开放包容的。首先体现在人才上,早在商周时代,周文王就在渭水之滨发现了姜子牙,得其辅助开创周王朝八百年基业。李斯曾上书秦始皇说:“天下宝物不是秦国出产而秦国拥有的不计其数,天下人才不是出身秦国而能为秦国所用的也不计其数”,正是这种对人才的开放态度,先秦时代从百里奚到商鞅,再到张仪、魏冉、范雎、李斯等栋梁之材都是来自东方六国,他们辅助历代秦王把一个西陲小国逐步发展为战国霸主,进而一统六国,奠定今日中华之雏形,成就了万世功业。
汉武帝用人不问出身,用骑奴出身的卫青为将,击败了危害百年的匈奴,用商人出身的桑弘羊,推行了影响千年的盐铁专卖国策,更是打破民族与敌我界限,把匈奴俘虏出身的金日磾列为托孤大臣。
对人才的包容带来政治的清明,对外邦的开放则带来物质的极大丰富。汉武帝委派平民出生的张骞出使西域,虽然未达到外交上的目的,但却开创了丝绸之路,让中原与西域的联系交流日益紧密,长安也逐渐成为了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丝绸之路不仅是输出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更是把西方丰富的物产引入了中原大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物质文化。据不完全统计,我们今天常吃的大小麦、萝卜、黄瓜、茄子、葱、蒜、丝瓜等粮食蔬菜,葡萄、西瓜、核桃、石榴等水果都是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唐诗中就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记载,可见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原就已经广泛种植葡萄,并掌握了葡萄酒的酿造技巧,红酒并不是欧洲人的专利。如果算上明清时代从美洲传入的玉米、大豆、红薯、土豆、辣椒等,我们今天餐桌上的绝大部分食物都是舶来品,正是他们陆续地传入,才支撑我们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并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成为全球第一吃货大国。
到了十六国时代,前秦天王苻坚胸怀宽广,用人更是不拘一格,他的麾下有出身寒微的汉人王猛,穷途末路的鲜卑贵族慕容垂,他亲赴刑场救下的羌族将领姚苌,吕光、乞伏国仁、沮渠蒙逊等十六国君主都曾在其手下效力,连俘虏的敌国君主他都能委以实权宰相。也是从他开始,北方开始民族大融合,五胡由乱华,到最终融入中华,汉民族的血液中有了草原民族的基因,中原的文化也融入了异域风情,扬琴、琵琶、二胡、唢呐、箜篌等乐器都是从西域传入,如今早已经演变为中华传统乐器,它们与古筝、笛子等上古乐器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乐。后秦时期的鸠摩罗什、唐朝时期的玄奘,两度在长安组织大规模的译经道场,将佛教的大部分经典翻译成汉文,不仅让佛教文化在中原传承发扬光大,更让汉语言文化吸纳了梵文的精华,更加的博大精深。
隋、唐皇室身上本就带有鲜卑血统,他们用人更是不问民族,外族人封候拜相的不计其数,唐玄宗晚年甚至只信任胡将,成为安史之乱的一大诱因。各国使臣、商旅来长安的络绎不绝,长安成为了各国名流的荟萃之地,古代中外交流达到顶峰,日本近两百年里持续派遣遣唐使学习中原文化,完成历史上第一次全面革新,刚刚成形的伊斯兰教都以景教的名称传入长安。大诗人李白出生西域,内迁蜀地后又深入学习中原文化,他的诗歌中西合璧,中原文字融合了草原民族的想象,成为唐诗中最为璀璨的明珠。
开放与包容,让这座城市长期的繁荣昌盛。
三、坟茔与衰落
有人说,北京看地上,西安看地下。此言不虚,作为十三朝故都,地下不知埋葬了多少的帝王将相、文人侠客、才子佳人,不经意的挖几筐黄土,可能就是震惊考古界的重大发现。
到西安的第二天,就迫不及待的前往秦王兵马俑、唐乾陵、汉阳陵参观,先后在拥挤的人群中参观了兵马俑三个俑坑和章怀太子、懿德太子、永泰公主三个已发掘的墓室。千人千面的陶俑、美轮美奂的唐三彩、栩栩如生的壁画、完好如初的棺椁令人惊叹,古墓宏大的规模和复杂的结构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让我们不禁赞叹先人们的智慧实不亚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让我们更切身感受到古代专制体制下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底层人民的痛苦和无奈。
周人兴盛于渭水,给我们留下的一个很重要习俗就是祭祀祖先。商鞅变法确立了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随着这种封建制度的不断完善,君主的权力日益扩大,逐渐演变成了封建家天下制度,随着权力的膨胀,君主们欲望也日益膨胀,不仅希望生前享受荣华富贵,也要求死后在地下永远享受人间待遇,于是与祭祀祖先的习俗相结合便诞生了西安独特的古墓文化。君主们很多在生前就开始大肆修建自己的陵墓,以便死后在阴间能够及时享用,待其死后,继位者为了彰显自己的孝悌之名,丧事也是极尽铺张,埋入陵墓的陪葬品都是极尽奢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祖先生我养我,给予了我们生命,在他们的埋骨之地开展祭祀活动以表达思念之情自是理所应当,但把大量的财富用来修建不具有生产能力的坟墓则值得商榷了,利用手中权力将修建陵墓上升为国家工程,耗费民力去完成则更不值得提倡。
秦王兵马俑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每个陶俑的面容、神态都各不相同,坑道中的黄土都经过蒸煮,至今都寸草不生,让我惊叹古代工匠们的艺术创造力,同时也能想象他们遭受了怎样的苦难,因为他们的劳动是没有报酬的,甚至口粮都要由自己承担。据导游介绍说,秦始皇从继位的第二年,他还是个十几岁孩子的时候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到其死时尚未完全完工,先后历时近四十年,每年耗费国库收入的三分之一,现在出土的兵马俑坑面积尚不足皇陵的万分之四,而除了这之外,当时的人民同时还要承担统一六国的战争和万里长城、阿房宫、驰道、秦淮河、鸿沟、岭南灵渠等今天看来仍然浩大的工程,其繁重的负担可想而知。刘邦原本是秦朝的下层官吏,押送民夫到骊山服徭役,民夫知道此去凶多吉少,沿途逃亡甚多,刘邦也知道送达后自己会遭连坐之罪而被处死,索性释放了剩余的人,带着他们落草为寇。秦法本就森严,陈胜、吴广就因为被征调戍边,因大雨失期,害怕被处斩,才被迫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像这种有不可抗力的失期都会被处斩,那逃亡被抓后又会遭遇怎样的酷刑呢?身为官吏的刘邦宁愿放弃前途家人,甘冒奇险逃亡,可见当时民众遭遇了怎样的压迫!
不仅是秦始皇,连素以仁爱著称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也同样先后修建了107年,直到他死后近百年才完工,据说绝世名帖《兰亭序》原件就埋藏在其中。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只是他儿子唐高宗乾陵的三个陪葬墓,并且都曾被盗过,但是其出土的文物都足以支撑一座博物馆。据考证,西安周边可确定的有皇陵72座,除了秦始皇陵外,还有大一统的西汉皇陵11座,大唐皇陵18座,其规模、陪葬品都不会是小数,还有数不清的王侯、达官、公主们的墓葬,又不知道要耗费多少的民力和财富。
记得上大学时,金融学老师讲到中国的黄金储量时说道,古时中国黄金资源是很丰富的,但是由于历朝历代统治者修建陵墓把大量的黄金都埋进了地下,造成今天黄金储量不足,修建陵墓对财富的消耗可见一斑。
座座皇陵,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给今天的西安带来巨大的旅游收入,是古代劳动人民给予的馈赠,但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们极大地消耗了长安的繁华和生气,对它的一度衰落起了巨大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毁灭与复兴
骊山景区非常特别,山下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华清池遗址,山上是张学良与杨虎城的西安事变兵谏亭。从时间上来看一个古代,一个现代,颇有点“关羽战秦琼”的时空错位感;从意境上看,一个满带浪漫情调,一个弥漫战火硝烟,颇有点“张飞配黛玉”的粗细违和感。但仔细一分析却能领悟另一深层含义,唐玄宗因宠爱杨贵妃而荒禧朝政,酿成安史之乱,造成开元盛世一去不返,长安也随着大唐王朝的腐朽而衰败,最终一起走向毁灭,它代表了古长安的毁灭。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启了抗日救亡和民族解放的先声,现代的西安也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而实现复兴。
安史之乱不仅是中华历史的重要分界线,也是西安这座城市的重要分界线,之后的长安虽然仍是大唐首都,但是也和大唐王朝一样病入膏肓,不复昔日的繁华和朝气。历史教材上有个典故说道,隋炀帝初年国力强盛,为了让外国使臣看到国家富庶气象,杨广下令把皇宫的花草树木穿上丝绸制作的衣服,外国使臣很不解,问道,贵国也有穷人,为何不把丝绸给他们穿呢?这是无道统治者对人民的无情,所以杨广很快灭亡,中晚唐统治者加倍的无情却持续了近一百五十年,所以他们最终给古长安带来了毁灭之灾。太监首领仇士良曾教导徒子徒孙:“要引导皇帝们沉迷于声色犬马而丧失志向,这样我们就可永远掌握大权”,虽然不是所有中晚唐皇帝都受了宦官集团的误导,但是宦官专政确实把国家的政治生态破坏殆尽,唐王朝统治集团的大多数在他们的引导下过着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全然不顾民众的死活。杜甫的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记录下了当时社会的严重不公平,白居民笔下的卖炭翁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当时底层民众的痛苦不堪。这座城市里达官贵人们在末日狂欢,贩夫走卒们在痛苦哀嚎,它的毁灭也在所难免了。
终于,西安迎来了他的一位平民英雄,他就是黄巢。这位盐商出身的农民起义领袖,经过十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攻入长安,将荒淫无道的唐僖宗赶到了蜀地。虽然他建立的政权不久后失败,自己壮烈牺牲,他手下的叛将朱温毁灭了这座千年古城,他没能延续古长安的辉煌,但是他却给西安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他的起义动摇了李唐的统治根基,已经腐朽的李唐皇室再无维系统治的可能,在李唐之后,祸害百余年的宦官集团被彻底清除,延续了近千年的门阀势力被彻底根除。他第一次提出“天补均平”口号,提出了平均土地的构想,具有划时代的思想意义。他创造了流动作战的战略战术,足迹南至广州、北至长安,遍及11个省份,席卷了大半个中国,行程超过长征,开创了游击战的先河,在军事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留下的菊花诗是千古名句,让长安这座古城有了几分豪壮之气。
朱温的无知毁灭了古长安,之后再没有王朝以它为首都,很多人把这笔账记在黄巢头上,其实是没有必要的,朱温本就是农民军的叛徒,况且古长安已经腐朽不堪,唯有淬火才能重生。世界上本就没有万年不坏的建筑,一座宫城到了梁柱朽坏,再也无法修补的时候,唯有推倒重建。一座城市只要文字在、后人在、精神永存,总有复兴的一天。
七百年后,西安又迎来一位平民英雄,他就是“闯王”李自成,这位陕西米脂出身的农民起义领袖自二十岁参加义军,反抗明王朝暴政,经过十几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在38岁时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随即他从西安出兵北伐,直捣北京,逼得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一年后,从北京败退之后的李自成又在潼关下与清军激战了三个月,不久后他牺牲在咸宁九宫山。
他的政权并没有实现“大顺”,在满清和地主阶级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他在西安的足迹是短暂的,没能让这座城市二次辉煌,但他留下西的精神财富同样是丰厚的。李自成是完全没有背离初衷的农民领袖,为了兑现对农民阶级“均田免粮”的承诺,不惜拷掠前明官员来充实军饷,最终招致吴三桂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投靠满清,动摇了统治根基。他戎马半生,同腐朽的地主阶级抗争,用实际行动向后世达官贵人昭示,每个生命个体都是有尊严的,谁轻贱草民一定会付出血的代价。
面对外族入侵,他同样是坚决抗争,即便在他死后,他的部下仍然坚持抗清二十余年,是南明政权最为倚仗的武装力量之一,直到康熙年间才在三峡地区被完全剿灭,他的侄孙李来亨举家自焚也不曾投降。虽然我们今天满汉早已是一家,但是民族的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反复斗争的结果,弱势民族若没有抗争,只是投降和妥协,那招致的要么是赶尽杀绝,要是沦为奴隶,完全失去自我,“扬州三日”“嘉定三屠”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大顺军的抗争让满清统治者认识到,若不改变政策就无法统治中原大地,为汉民族保留了赓续的血脉。
西安城头因此多了几分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这份精神财富在近代民族危亡之际再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的作用。西安年轻学生的爱国情怀感动了张学良和杨虎城,促使他们牺牲自己的荣华富贵和生命自由换取了民族的团结一心,开启了全民抗战的征程,古老的中华民族开始走上解放和复兴之路,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也开启了现代化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