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的有前世吗?
毫无疑问是没有的。但在井上靖的小说《敦煌》中,我分明感受到了前世的存在。要不然一个未曾去过敦煌的人何至于那么了解敦煌,要不然一个异国的人为何如此痴迷敦煌文化,要不然井上靖如何能将《敦煌》写得那么逼真、那么荡气回肠?
1977年,井上靖第一次去敦煌,他发现敦煌和他想象的极其相像,尽管是第一次去,却完全不陌生。他在写作《敦煌》时已经在敦煌度过了一世,他附身在赵行德身上,和他一起游遍西夏、在战场厮杀。
走到哪里,哪里就是生活
从一介书生到征战沙场的武人,再到沉迷佛法、为佛法献身,赵行德的一生充满了变数,从落榜开始,他就走上了和其他文人不一样的路,过上了一般人绝不想去体验的生活。
走到哪里,哪里就是生活,这用来形容赵行德是再适合不过的。
在将希望寄托于科举的前半生,赵行德的生活就是诗词歌赋、应试交游。对于他来说,科举就是一切,是他实现理想抱负、改变人生轨迹的途径。可上天和他开了个玩笑,在等候应试的间隙他竟然睡了过去。在梦里,他在天子面前对答如流、从容不迫,详细分析了当下西夏的形势;睡醒时,他才发觉这只是南柯一梦。进士考试三年一次,下一次,不知又是什么样的结果。
如果赵行德选择回乡继续准备三年后的考试,那他的生命轨迹只会是众多平凡人中的一条。他没有将后半生都寄托在科举上,而是在第一次见到西夏的文字后选择见识这世界之大。生活不仅仅只有他前半生的科举考试、歌赋诗词,更应该有着种种未知和不确定,即便未来的生活可能有刀光剑影和生离死别。
赵行德才到凉州不久,凉州就被西夏攻占,自己也被征为西夏兵。作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在军营的生活必然是疲累而又痛苦的。可赵行德并没有因此而意志消沉,也没有去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对任何事情都充满着干劲。他也会因为操练而劳累,但每一次战场上的厮杀,他仍会拼尽全力。他不是因为想活下来而奋力厮杀,而是去尽身为一个士兵的责任。对于赵行德来说,从前的科举是一种生活,军营中的厮杀也是一种生活。生活没有高低贵贱,每一种生活都值得去认真对待。
他安于编纂西夏书籍的闲适,也怀念在战场拼杀时的酣畅;他可以在异国他乡动思乡之情,也可以在异国他乡尽自己的余生。对于赵行德来说,沙场是生活、转译佛经是生活、科举是生活,在大宋的国土上是一种生活、在西夏的土地上也是一种生活。
走到哪儿,哪里就是生活。
爱情,本就是一生一世
这不是一本讲爱情的书,女主人公的出场更是寥寥可数。但这并没有妨碍井上靖讲好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
赵行德是一个善良的人,这一点从他落榜时还救了一位西夏女子就能看出。他的善与国界无关、与种族无关,只要是他认为应该做的,他就会去做。
救下回鹘王女,就是赵行德的善。这份善,让赵行德收获了爱情,一辈子都放不下的爱情。
作为西夏军的一员,赵行德应该做西夏军人该做的事情,更不能包庇战争的另一方,何况是回鹘的王族中人。但赵行德没有处死回鹘王女,也没有将她交给其他人,因为他知道一旦回鹘王女落在那些兵士们的手中,她只会遭受凌辱。她是回鹘王女,是最应该被处死的敌人。但在赵行德眼里,她只是一个弱小的女子,一个遭受战争迫害的女子。
他救了回鹘王女,并将回鹘王女安置在安全的地方,将自己的口粮省下来给她。他不求回报,他所做的一切只是因为他心中的那份善。回鹘王女认为赵行德的身上有着自己未婚夫的灵魂,所以他救了她。在不断地接触中,赵行德的心里产生了一种不一样的情感。
所有的爱情到来之前,都毫无征兆。
可是当赵行德认识到自己对回鹘王女的特殊情感时,他却要再次离她而去,去学习西夏文、编辑西夏的书籍,他将回鹘王女托付给自己最信任的朱王礼后才动身离开。他以为他离开了回鹘王女后已经渐渐将她遗忘了,她终究不过是自己生命中的一位过客。
当赵行德再次见到回鹘王女时,回鹘王女已经成为西夏领军人物李元昊的女人。井上靖没有过多描写回鹘王女在赵行德离开后的事情,但可以预想的是,回鹘王女一直在牵挂着赵行德。回鹘王女与赵行德相约一年后相见,但一年后赵行德并没有归来。所有人都认为赵行德已经死了,回鹘王女大致也是如此吧。毕竟在那样一个时代,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身不由己。回鹘王女有反抗过,但最终只能屈从李元昊的淫威,毕竟这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好留恋的了。可当回鹘王女在随李元昊出行的车马上见到路上的赵行德时,她知道她的人生不应该如此。
她没有去找赵行德,她没有去解释为什么自己屈从于李元昊,她从高楼上跃下,死在了众多的西夏士兵面前。回鹘王女用她的死告诉赵行德:终其一生,她只爱赵行德一人,既然她已经不配再成为赵行德的女人,那让别人也永远得不到她。
在那一刻,赵行德知道,自己的生命中将永远有一处地方,为一个女人而空着。那个地方不会再被填满,除非在来世与她再次相遇。当他已经不知道生命的意义在哪儿时,他就想起曾经为自己付出生命的回鹘王女,他不仅在为自己活着,也为逝去的人活着。
他转译的佛经是为了那位逝去的女人,他保护万余册的佛经不被烧毁也是为了那个女人。于是在千年以后,敦煌出土的佛经中,有人读到了这样一段话:
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
伏愿天龙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
信念,可以跨越生死、时间
这世界能超越生死的并不多,信念算是一个。
在赵行德的一生中,信念让他成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只身奔赴西夏,是因为他想解开西夏文字的秘密,学习西夏文字是他动身的信念;他没有接受太守延惠赠与的美女,因为回鹘王女是她的信念;他在危亡关头还不放弃抄写佛经,是因为甘州小娘子是他信念。
赵行德不是一个怕死的人,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在战场上他从未退缩过,总是冲在最前,从无怨言。在朱王礼与李元昊决战的时刻,赵行德亦想再赴战场,与老友一同战斗、为死去的回鹘王女报仇。之所以能够不在乎自己的生死,是因为赵行德所做的一切一直都跟随着自己的信念。
当一个人为了信念去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那生死也就无关紧要了。
在小说的结尾,有一个名叫赵行德的人将曹氏族谱交给守护敦煌的人,嘱咐他们好生供奉。除此之外,再没有交代战后关于他的事情。我们无从知道赵行德的结局,但他一定在他的余生中想着一位逝去的女子,为她抄写佛经,愿她在另一个世界中安好、无恙。
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只不过他做的所有的事情都忠于自己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