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一个视频,说一个古稀科学家说自己受了一辈子西式教育,当70岁的时候开始看东方哲学的时候,惊叹东方哲学的智慧。在场很多年轻人表示反对,这也体现了一个现状:“智慧”这个词有一个天大的缺点——当懂他的时候,你就已经老了。
好像大多数应届生步入职场,都会经历一次阵痛。
最近两个月晚上10点开始休息的时间到2点,基本都给了一个人,这个人在985大学中全国前十的专业读研究生,这么一个很多人眼中的牛人,为了毕业回家拒绝了华为、迈瑞医疗的offer,19年毕业后选择了自己家最好的一家公司工作。不过,新工作和他的专业相差很大,很多东西需要自己重新学习,但是他的工作职能又在公司属于边缘化的岗位,所以她开始有了抵触情绪。业务技能半年了都没有系统的学会,也没办法很好的有效率的完成工作。其实这两个月他也并没有抱怨工作不行,只是一直在跟我说自己能力不行,自己一定该提升了。但是其实并没有实质性的动作,半年之后依旧不紧不慢。
很多次,他跟我说想去大城市去做自己的专业。其实,换谁都不信一个全国前十专业的研究生学习能力差,无外乎是态度的问题——我看不上这份工作,我看不上我做的事。“看不上”是初入职场的人的通病,是职场的万恶之源。
1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所谓“细”,不仅仅是说要做好细节的地方,还代表着“每个人都能做的事”。
最近有很多应届生都和我说,进了大公司以后,本以为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是除了端茶倒水和基本的工作,领导根本不让参与核心业务,根本学不到核心业务,更别提自己技能的提升了,工作上没有什么业绩,工资自然就和同龄人有了差别,看到别人挣很多钱,自己开始就有了落差。其实,这种普遍的职场状态是由四个原因组成的:
1.好的时候,开始自己各种好,我的公司各种好,自己不好了,开始自己当初怎么没把握好机会,自己怎么不行了。“胜不妄喜,败不逞馁,胸有惊雷而面若平湖”,做不到。
2.活在你主观的意识里,这个主观的意识都是别人给的,公司大就好,就能学东西,实习就是去学东西,而极少愿意去相信对你不利的客观的事情,这会导致你本身的判断失误,前前后后心里的落差也是因此而来。
3.单纯用钱去评价一个事,觉得钱多就好,就一定付出了很多,学到了很多,没挣到钱就很失败(原因参照上一个点)。其实,钱背后是有很多东西的支撑的,钱只是一个很侧面的表达方式。
4.遇到挫折盲目否定自己,是因为挫败感。挫败感的由来,第一是第二点形成的落差,第二是根本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的长处是什么,即便是知道也不知道如何去发挥,第二,之前付出的成本即便不适合也不愿丢弃,最后导致,投入的越多,转行越难。
2
有一个很老的演员叫王志文,早年他演过两部很经典的电视剧,一部叫《黑冰》,一部叫《天道》。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他的很多台词,就是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他在《天道》中有一句话,大意是这样的:人都有一个能力的上限,都有一个忍耐的下限,能力的上限没法轻易突破,当突破了忍耐的下限人就会崩溃,一个人就在能力的上限和忍耐的下限中间存活。而如果能力的上限提升,能做人所不能,忍耐的下限更低,忍人所不能忍,那么这个人的生存空间就会比别人更大。
这让我想起了李佳琪在成名前做了5年没什么人看的直播。这就是“细”的含义——你本可以做,但是你做不到。
有时候东方的智慧真的是神奇,一个人不花个五六十年,不把人生经历个够,是永远没法理解先哲的智慧的。很多人觉得“中庸”就是“和稀泥”,“不争”就是“没有上进心”。其实《中庸》全书告诉你的道理,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把心摆正了,用“道”去评判,而不要偏心。而老子的所谓“不争”是告诉你,做好你手里的事情,把你责任范围内的事情做好,时间一到该是你的自然是你的,要有水一样的心态,耐得住寂寞。
自古皇子夺嫡,哪个是真正意义上的争的?胜者无外乎做好自己的事,败者无外乎自己作死罢了。
3
2014年那些风口上的猪,现在几乎很难看到有多少活下来的。这又应了一个成语——欲速不达。
其实当时很多人融资只是为了圈一笔钱,却不明白融资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其实一个企业无非两个部分,对内部分和对外的部分。对内的部分以产品为核心,对外的部分以市场为核心。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当市场变大,产品力跟不上的时候,钱要投入到产品上,当产品过剩而市场力跟不上的时候,要把钱用来开拓市场。当时,大多数企业都在融资做市场,市场做起来了,最后发现以产品为核心的链条根本做不起来。这时候,企业虽然速了,但是却不达。这是很多融资创业公司死的根本原因。
其实无外乎,我有一颗做大事的心,却没一份做大事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