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的大潮暂时平复了下来,正月十六那天的好日子,圆了我身边好几对同学的结婚梦,马上,又有身边的另外一批人开始卷入搬家大潮了。
每次去朋友的新家做客,难免会感叹到我们这一批的共同感受,压力山大,付首付,接着还房贷,理智一些的选择长贷短还,对,三十年房贷。每次想起我们还房贷还到四五十岁的时候,内心都是困顿,夹杂着了更多的无奈。
每一对考虑结婚的人,难免总是把房子算上一件大事,俗话说:“你与丈母娘之间,其实只差一套房。”买房子几乎是全中国丈母娘的考察标准。
话虽然这么多,身边的很多同龄人,一部分人是家人资助了首付,两人婚后按揭,一部分人是用2个人这几年共同的积蓄首付,而后再一起还房贷,当然这部分人算是比较厉害的了。
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安全感、归属感,都源于自己门内的小天地。房对之于家,已经被大多数中国人定义为基础和基本保障。
这样说来,你也许就能理解为什么丈母娘挑女婿的时候,首先就要问有没有房,因为有房才有家的观念已经被绝大多数国人奉为真理且坚决贯彻落实。
且不说此观念正确与否,也不论此想法合不合理,总之现在要成家先买房就对了,无房不谈家就是如此的现实。
“丈母娘逼房”论和“相亲先问房”论都应运而生了,买房也就理所当然了。
昨晚跟我北京的朋友聊天,自然也谈到了这个沉重的问题,房子。88年的,因为一直没有凑够钱首付而耽搁着买房计划,看着北京的房价一直是几十万的幅度不断飙升,内心只有叹息,她看的是五环旁边的地铁房,去年这个时候看的,今年已经涨了接近150w,她知道还会涨,但是已经买不起了。
我劝她说退回来吧,回到二线城市估计会好一点,压力不用那么大。可是她说没勇气退,无法轻易放弃那里的工作,那里的人脉,那里的资源······
可每次想到一个平凡普通的家庭,需要掏空父母一辈子的积蓄帮你付一个首付,我突然觉得心酸,父母辛辛苦苦一辈子,一辈子省吃俭用的钱,就为了让你在大城市有一席之地。
尤其对于一个农村家庭,需要付出多少倍的艰辛,才能让你在一线城市安家,那个首付的数字恐怕很多人的父母一辈子都只能听听而已,因为几百万对他们而言,真的太遥远了。
更现实的是,他们为你买的房,做父母的也许一辈子都无法住进去,因为他们深知一线城市昂贵的消费,他们不想增加子女额外的生活开支,他们就想呆在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
买房意味着什么?
舍不得买衣服,舍不得买包,舍不得买化妆品,舍不得旅行,甚至舍不得聚餐,终日节衣缩食为了在每月还完房贷之后还能正常生活。
没了诗和远方,内心世界浓缩到只剩下房贷房贷房贷。一旦买了房,父母养老的责任,孩子供书教学的责任,所有责任都压在自己身上。降低了生活质量,困住了自由快乐,终日惶恐,只为房贷。
所以,我们终究得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买房,家里条件如果真的不允许,那就别难为父母了,把你养大,供你读书已经很不容易,你自己还那么年轻,未来还有很多种可能。
如果房子成了你们之间爱情的唯一标准,那么也不必勉强,房子只能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二十几岁买不起一线城市的房子,我觉得很正常;如果随随便便就能买得起,那反倒是不正常了。
也有朋友会向我抱怨,要是找一个有房子的就好了,至少生活不会是现在的状态,哪种状态?不敢辞职,不敢要孩子,不敢自己创业······夹杂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顾虑,或者,还有更多如人饮水的心境。
也许是吧,这些观念都没有错,谁都有选择自己幸福的权利,只是每个人的婚姻生活只有自己最清楚,那个选择有房有车的姑娘,不知道后来怎么样了?野心配不上婆家的各种刁难,亦或者一具婚姻的空壳。
人生来就是要努力的,天上不会掉馅饼,也不会轻易有个几百万的彩票砸向了你,路上的每一个人,都如此的平凡而普通,都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生活着,向着明天出发。
没有强大的背景,你自己就是背景,没有过硬的后台,你自己就是后台,我相信很多同龄人都是在单枪匹马,自己杀出一条血路,无所畏惧,向着光芒。
我也相信,每个人都试图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那个温暖的家,创造明天的幸福生活。
我更相信,很多同龄人都相信着真爱,期盼着真爱,渴望找到的是自己的灵魂伴侣,而不是轻易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一套房。
还是用那句很俗套的话共勉:面包我自己有,你给我爱情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