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简村万元征文大赛颇为热闹。
征文主题《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也很时髦,数十年来看了不少穿越文、重生文,里头倒暗含有不少有文才的作者们臆想的不同于现实或愿景中的人生,很是合这样的主题。只是这大题里内涵太多,有回望、有自省、也有展望,人生的路上不论停歇在哪个驿站还是奔袭在哪条路上,这样的抒怀是情感的需要。
长篇大论作不出,甚至根本都不愿再去想。因为我一直以来的人生、之前的岁月所谓成长的路上不过一直踏着一个“蠢”字,且我越想掩饰,却越是不能扫却。人啊,终究是复杂的,以我的IQ\EQ根本不足以应付所谓的人际,连家人间相处为何还要用策略,为何还要用交际的手段这样的问题,至今也没想明白!!!年岁渐长,倒是了悟 了一点,“单蠢”的人终是要单着的原因了。这样少些被曝光的机会,多少还能掩着些内里,还能保留着些所谓的体面,于人于已都少了些负担。炫耀与资本、贫穷与嘲弄总是双双对对。至于被贬低的是身价还是血种,到底是一场笑话,非要检审的话,该说重要的人到底该是谁?
苏格拉底应该是上学时就真爱的一位吧。可惜还没爱到骨子里,不然他说过的话为什么总是在被打击后才会想起。
我啊,一直在检审自己的人生,可这样的人生哪里有值得过的样子!热血是从何时冷却下来的,性子是从何时开始凉薄的,真不知道要不要再想一想了。
关于作者柏拉图,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弟子,正是他最早将“哲学”(philosophia)一词转变成为术语。他写作了大量对话,基本上都以苏格拉底为主人公,但并不一定都是如实记录苏格拉底的言行,很多是他自己对各种哲学问题的思考。
关于本书《苏格拉底的申辩》记载了苏格拉底在面对雅典同胞对他的指控时所做的辩护,是我们回答“苏格拉底问题”最好的切入点。这部作品既是哲学史也是文学史上的著名篇章,苏格拉底对自己的使命和哲学的本质做了经典的描述,说出了“未经检审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这样掷地有声的名言,他为了哲学主动求死的气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哲人毫不畏惧地追求智慧。
为你还原苏格拉底申辩的现场,并且解释了三个问题:
第一,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起诉;
第二,苏格拉底为什么认为自己无罪;
第三,苏格拉底为什么用一种自寻死路的方式为自己辩护,同时他面对死亡为什么会如此淡然。
一、苏格拉底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问题”?苏格拉底标志着哲学史上的一次转向,但是他一生述而不作,而那个时代留下的关于苏格拉底的记载又莫衷一是,因此苏格拉底是谁、他做了什么、他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成了困难的问题。
《苏格拉底的申辩》为我们提供了回答这个问题的最佳门径,因为这是苏格拉底在五百多名雅典公民面前所做的申辩。
二、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起诉?苏格拉底的辩护演讲大致分为两部分,他分别回答了“我为什么会被起诉”以及“我为什么无罪”这两个问题。在解释“我为什么会被起诉”时,苏格拉底认为自己遭到人们怨恨的起因是多年前的一则神谕:德尔菲阿波罗神庙的祭司说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加智慧。苏格拉底对此感到困惑,因为他明明知道自己非常无知,于是他开始走访那些有智慧之名的人,试图证明神谕是错误的。经过一番检审,苏格拉底不得不相信神谕是对的,因为他发现自己是唯一一个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正是在这一点上,他比其他人更加智慧。但是在揭示其他人无知的过程中,苏格拉底给自己招来了普遍的怨恨,这些怨恨最终导致了对他的正式指控。
三、苏格拉底如何揭示别人的无知?苏格拉底与占卜师游叙弗伦关于“什么是虔诚”的讨论,很好地展现了苏格拉底如何检审一个自认为拥有智慧的人以及如何揭示他的无知。首先,游叙弗伦试图给出一些虔诚的例子来说明“虔诚是什么”,但是苏格拉底想要的是普遍性的论述或者说普遍性的定义。游叙弗伦第二次尝试说“虔诚就是做神喜欢的事”,而苏格拉底指出根据神话,不同的神会喜欢不同的东西,很难达成一致,那么我们怎么能知道神喜欢什么呢?游叙弗伦第三次尝试说“虔诚就是做所有神都喜欢的事”,而苏格拉底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是因为一件事情虔诚,所以神喜欢呢;还是因为神喜欢一件事情,所以它是虔诚的呢?”这就是哲学和宗教学史上著名的“游叙弗伦问题”。
游叙弗伦表示倾向于前者,那么说“虔诚就是做所有神都喜欢的事”就不对了。游叙弗伦在苏格拉底的帮助下做出了第四次尝试,这次把虔诚说成是“正义里面与关照神有关的那个部分”。苏格拉底又继续问道,神那么完美,我们能为神做些什么从而“关照神”呢?游叙弗伦只好说,虔诚会让神高兴和喜欢。于是讨论又回到了那个著名的“游叙弗伦问题”:到底是因为神喜欢所以虔诚,还是因为虔诚所以神喜欢。游叙弗伦只好借故有事,仓皇离开。就这样,苏格拉底在辩论中胜过了自信满满的游叙弗伦,证明游叙弗伦其实并不知道“虔诚是什么”。
四、苏格拉底为什么认为自己无罪。在辩护演讲的第二部分,苏格拉底解释了“我为什么无罪”。苏格拉底对自己的哲学生活进行了经典的辩护,表示宁可去死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死亡是不是一件坏事,而停止他的哲学生活却是他知道的坏事。苏格拉底把自己比作神馈赠给雅典人的一只“马虻”,一生的使命就是不停地叮咬雅典这匹昏睡的骏马,让雅典和它的公民们保持警醒,让他们关注自己灵魂的健康——也就是各种德性或美德,而非外在的金钱、荣誉或者身体的享乐,因此自己是雅典的恩人,而非罪人。
五、苏格拉底关于量刑的演讲法庭的第一轮投票,以280对221票判处苏格拉底有罪。之后他的指控者主张死刑,而苏格拉底在回应中比之前表现得更加自愿求死。他说自己作为雅典的恩人,不但不该被判处任何刑罚,反而应该得到城邦的奖赏——让他终生享受城邦的供养。
在这里苏格拉底说出了全篇最经典的话,也是哲学史上最经典的哲学定义之一:哲学就意味着要检审我们的人生,因为“对人来讲,未经检审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六、苏格拉底的临别讲话在第二轮投票中,法官们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苏格拉底在临别之际对那些判处他死刑的人和判定他无罪的人分别说了几句话。对于判他有罪的人,苏格拉底说其实躲避恶行比躲避死亡更难,因为只要稍不留意,人们就会落入恶行的陷阱,从而伤害自己的灵魂。对于判定他无罪的人,苏格拉底安慰他们说:死亡要么是无梦的长眠——这样会非常美好;要么是还有来世,那么他可以在地府里继续和那些逝去的伟人谈话,考察他们是否拥有智慧。
最后苏格拉底说:“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要去做的哪个更好,除了神之外谁也不知道。”以此结束了自己一生唯一一次在法庭上的辩护。
总结苏格拉底面对自己同胞的指控,抱着自愿求死的决心,义正辞严地为自己和自己选择的哲学生活进行了动人的辩护。在他看来,自己之所以遭到怨恨,并最终被告上法庭,是因为他不知疲倦地揭示人们的无知。
但是在苏格拉底看来,这正是哲学真正的起点。因为和神相比,人就是无知的,因此人生在世只能不断求索,不断探寻智慧,以此关心灵魂的健康。而他自己就是神馈赠给人们的那只“马虻”,他一生的使命就是不断提醒人们“未经检审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只有不断地检审自己和别人,才能实现哲学的本质——爱智慧(philo-sophia)。
苏格拉底以主动求死的姿态为自己和哲学辩护,成为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为哲学而死的“殉道者”。
金句:
1. 所谓的怕死,不过就是并不智慧而自以为智慧,自以为知道自己并不知道的死亡这件事。
2. 这城邦就如同一匹高头大马,因为大就很懒,需要一只马虻来警醒,神就派我到这个城邦来当这样一个马虻,警醒、劝说、责备你们每一个人。
3. 如果我说,对我来讲不可能保持沉默,因为那就意味着违背神,你们不会相信,还会认为我是在装蒜;如果我说,每天谈论德性,谈论别的你们听我讨论的事情,听我检审自己和别人,这对人来讲是最大的好——因为对人来讲,未经检审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你们更不会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