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聚回来,不变的两件事,浇菖蒲,书法作业。想起晚上茶桌上聊的话题,从修为的加减法引到了书法话题。当时人多不好说的更详细,其实中国历史上书家中不少勤奋的典故,退笔成冢,洗墨成池,再到因为书写量大为了节约开支在墙上地上甚至芭蕉叶上的练习,如果用当下时髦的观点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而书法也有技能成分,这是基础。
当下之所以难出重量级的书法大家,除了诗书氛围的熏陶之外,更主要一点就是这类似一万小时的差距:每天拿毛笔的时间上,今人被古人远远甩在后面,闲人高士们最厌恶的案牍劳形,主要内容就是大量的书写。
说到这里不禁想到教育话题,前阵子跟朋友们聊起的衡中模式,不少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又多喜欢用人性说事,话题一下子拧巴了。简单算笔帐,严格的日程安排保证了量的积累,从一天的海绵中挤出一小时或者半小时的水,三年下来是个啥概念?跑道上一群本来速度就挺快的孩子比你还先出发,那就别再用人性说事,你那是惰性。
其实每个人生片段中无所谓成不成功,重点是了解人性中的惰性时时刻刻存在,能及时的用自律修正,时间自然还给你最好的结果,包括学习工作还有生活。最后这句貌似有些大却事出有因,前阵子理科女儿的问题差点把木匠吓尿了,问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脑袋极速的翻篇却找不到合适答案不是高了就是低了,而现在这个,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