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学习——持续行动让你人生逆袭》是清华学霸Scalers(非常理性的思考者和干脆的行动者)过去几年微信公众号文章经编辑的合集,书中有很多发人深省的概念和金句,主要谈及了持续行动的原理、方法论、心态,以及如何构建行动的支持系统。书中有很多有趣的见解,如鸡血周期、学习黑白盒,非常值得“想改变一成不变的生活,准备开始上路”“刚上路默默前行”的“成长者们”一读。假如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分钟热情”,或者已经持续行动N年,那么这本书对你意义不大。本书由李笑来、古典、采铜、万能的大熊推荐作序(四人之间谁都不鸟谁,作者能让这四人作序,应该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虽然书中未提及),主题清晰,结构较严谨,前三分之二内容较好,后三分之一个人感觉有些凌乱、重复。第一遍用时265分钟,第二遍做笔记用时160分钟,评分8.9。
一、推荐书籍
1、《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美]乔治·莱考夫/[美]马克·约翰逊著,原标题:Metaphors We Live By,何文忠译。
2、《把时间当作朋友》,李笑来著。
3、《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古典著。
4、《果壳中的宇宙》,[英]史蒂芬·霍金著,原标题: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吴忠超译。
二、阅读与思考
(一)N阶持续行动者理论
借助数学里的“底数”和“阶”的概念,作者提出“N阶持续行动者”的概念。以10为底数,N为幕,10的N次方代表能够持续行动的天数。N阶理论以大格局或大视野审视自己。
一阶行动者:一般做一件事情在10天左右就会面临极大的放弃风险。比如有人感到生活不如意,于是晚上下决心第二天要早起,结果坚持两三天就又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了。一阶行动者的瓶颈在于执行力,也就是坚持一周左右就没劲了,原因在于行动系统有诸多漏洞,就像没有体力的运动员,急需体能训练。
二阶行动者:二阶行动者成功完成了100天的持续行动,然后就歇着了。这个阶段的行动者具备一定的持续行动能力与体验,在行动的领域也会有一些积累。二阶行动者的瓶颈在于学习系统和格局,也就是持续坚持100天,对于成长而言其实只是摸到了门边儿,对于硬技能100天只能让你入门,如果不续航,马上会回落到原有的模式。
三阶持续行动者:把一件事情持续行动到1000天。三阶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也正因为这个阶段足够长,才能真正见证到一些改变和突破。
举例:大学本科教育时间,从入学到大三结束开始找工作,正好三年多;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也普遍集中在第三年;职场从业者在第三年左右也会有一个蜕变,才更容易打开新的局面。一个行业往往三年左右会有小的周期波动。
三阶的瓶颈在于重构和创新。需要克服思维惯性、路径依赖和自我摧毁,在三阶持续行动中,行动者也需要根据自身的环境进行调整。二阶以下不需要调整,必须先遵守才能谈自由和灵活。而事情的残酷在于,灵活性往往最容易出现在半途而废的时候,有些人明明是做不到,却说是为了灵活和自由,从而心安理得地放弃。所以生活中你总会看到一些人能为每一次的放弃找到理所当然的理由。
四阶持续行动者:30年,一个时代,小可在时代取胜,大则覆雨翻云。
举例:大成之人,无不是几十年如一日地持续行动,比如领域内的顶级科学家,或者政坛上闪耀的有影响力的人物,抑或是行业领军人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个人的持续行动积累到四阶这个层次,那我们至少可以相信,他有很大可能会取得一些不凡的成绩。因为半途而废这个技能我们实在是太熟悉了,人人都会用;相反锲而不舍的精神,倒是稀缺得很。
N取5,300年,一个朝代,考虑一个家族、一个国家。
N取6,3000年,人类文明史长度。
N取7,30000年,人类史。
(二)1000天持续行动计划
行动:即实实在在做一些事情(事情来自规划;或长期思考落地;或临时起意的灵感)。
持续:不是短暂行为,是长期持续的延续行为,需要每天做。
持续行动:①长期稳定不低于预期;
②每天做,做足够长的时间,而且要保持稳定。
1000天持续行动计划划分为三个阶段:
初始开局(0-300天):厘清处境;
中盘持续(300-600天):结构构建;
突破创新(600-1000天):防止路径依赖、思维惯性和自我摧毁的问题。
(三)成长双系统或成长的双翼
作者的行动与学习双系统,在我看来就是王阳明经常讲的“知行合一”。
行动系统:解决每天“做”的问题,是输出的艺术与技术,是引擎(其实就是“行”)。
①资源投入和优先级;
②情绪意愿和出发点;
③进程跟进和追踪记录;
④打足预留量,兼容突发。
学习系统:解决每天进步的问题,是输入的内部体系构建,是导航(其实就是“知”)。
①领域基础知识体系,投石填河,足够多的沉默时间或沉默期;
②模块间的关联类比和逻辑推理;
③抽象以及面向抽象的思考;
④构建全面连接的体系网络。
(四)生活是个复杂系统,不能只考虑单一变量
生活是个复杂系统,复杂之处在于很多变量相互交织,并随着时间失衡不断演变,身处其中无法窥其全貌。于是在思考的时候,习惯只关注单一变量的变化,却忽略了变量之间的关联性。
环境或现实变量作为客观因素,可暂时忽略。成长向内寻找,审视自己,即尽人事,听天命。
(五)我是小人物——规律的普适性
我们是普通人、平凡人、小人物,要坚决摒弃“我比其他人聪明”的心态,你就是一颗小土豆。小人物的意思是我们的行为要服从客观规律。规律的普适性屏蔽个体差异(不要试图违背规律)。
墨守成规,外圆内方,其实都是规则,可理解为规律。比如事物发展的规律,有一条基础的量变质变法则,可心完美解释作者提出的持续行动理论,从哲学上讲更容易懂。
投机取巧是人的本性。曾国藩的反人性,他不像左宗棠那样才华横溢,23岁才中秀才,而且是考了7次才考上(左宗棠14岁第一次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李鸿章17岁中秀才,梁启超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但曾国藩也有自己的道理:“我承认我笨,我承认我不会用兵,所以我稳扎稳打,一书不读完决不读第二本,一天只读十页,打仗就结硬寨、打呆仗,没有奇兵和以少胜多(据说曾国藩特别讨厌他的手下将领“浪战”,就是动不动就出去给人打仗,随军史官编写湘军传记,根本无法找到湘军致胜的原因,只能归结于曾的学业),抱歉我没有什么技巧,持续行动、稳扎稳打就是最大的技巧。”
(六)写作与思考
写作,尤其是写长文,并且是以分析论理风格为主的长文,可以强迫我们将思路呈现于纸上,从而有了目标,可以进行自我剖析,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思维训练方法。
写作,我写我心,我写我情,我写我世界,写作是用来整理、推演内心世界,当你把自己梳理好以后,你写的文章也会变得清晰明亮,容易理解,当我们关注自己内心的时候,其实更容易处理好与外界的关系。
作者自云,以前三年前1000字长文,需要1小时以上,现在仅仅需要半小时甚至20分钟(无他,唯手熟尔)。
(七)有趣的见解
1、什么是牛人?
李笑来:有做第一的执念;有过第一的经验;有许多次第一的经验和总结。
2、学习“黑白盒”
黑盒: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会用但不知原理,内部不可见;
白盒: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知道原理、逻辑、流程,内部可见。
3、抗拖延大招
一句话解决拖延:5分钟能做完的事情,马上就去做;5分钟做不完的事情马上先做一点点。
培养持续行动的最佳时机不是早一点,不是晚一些,而是从现在开始,从你明白开始(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4、关于“感兴趣”与“零基础”
安全界盛名的TK教主曾经发过这么条微博:
有人跟我说他以前是程序员,问能否转行干安全研究。我问他有没有自己研究过什么。他说还没有,但一直很感兴趣。然后我问他感兴趣了多少年,他就沉默了。当然,这至少说明他脑子很快,很快就知道我想表达什么:天天对着电脑,真感兴趣怎么可能从来没研究过——你跟林志玲睡一张床能好几年一直盖棉被纯聊天?
一年以后,他又转发了这条微博:最近又看到不少人说自己“学习能力强但研究还不深”“非常感兴趣只是暂时还没开始研究”。
大学是最后一个“手把手教你”的学期,走向社会你指望谁帮你?
5、鸡血周期
鸡血不是人血,打异类物种的血会血凝而死。我们需要的是人血,需要自己持续造血,要有一套造血系统或者机制。
6、信息分层分级
如同饮食,第一,你不能什么都吃,意识到不同食品的安全性是你身体健康的保证;第二,当我们保证了基本生存以后,我们会开始追求营养的搭配;第三,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消化能力,才能把食物中的营养吸收,用于我们健康的身体。
7、老师讲的烂,我可以不认真听讲
关于认真听讲的理由:
①认真听讲是一种能力;
②课程讲得好不好,不能成为我们不听讲的理由;
③课程有用无用,不是一个大学生的格局能判定的;
④跟上老师的节奏,梳理你的思路,这是最快的进步;
⑤聚精会神在这个时代是稀缺能力,大学要打好基础。
关于老师讲得好不好,不是学生评判得了,理由:
①商业顺人性而下,教育人性而上;
②不单纯以自己的视角看问题,是我们需要通过教育获得能力;
③你总觉得你的老师讲得烂,其实是你自己没水平
A.我一直相信老师,其实并不会像我们想象中那样烂;
B.我们觉得老师讲得烂,第一个原因是我们浮躁;
C.我们觉得老师讲得烂,第二个原因是我们自己也很烂;
D.以低格局评价高格局,犹如盲人摸象,毫无意义。
网上反对者声音:
①这个老师讲得太烂,所以我可以不听讲;
②这个老师就是在念PPT,所以我可以不好好学习;
③我的大学太烂了,所以我不适用好好听讲这条要求
“其他人如何如何,所以我如何如何”这是多么可笑的逻辑,为什么我以前没有发现自己也存在这方面的毛病,以客观条件或者他人的问题当作自己不作为不努力的前提,多么荒唐。
8、付费意识是一种投资态度,成长才是最高回报的投资
①付费意识有助于解决稀缺性;
②付费意识是对他人的尊重;
③让我们在江湖行走更稳当(不贪小便宜)。
三、佳句摘抄
1、网上著名的“输出倒逼输入”首创。
2、很多人在深夜决心行动,但是早上起来一切照旧。
3、强及时反馈是毒品。
4、对于新手来说,听话、照做、执行、别发挥。要规律不要速成,要思路不要技巧。
5、独自出活的能力是职场进步的关键因素。思全域谋全局,要有担当,不要总想着有人会帮你改一改,有人会把关。
6、如果你不做点事,我的文字对你毫无意义。
假如你阅读这本书而不践行,那这本书对你来说几乎没有价值,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选择,选择之后的行动才有价值。
7、成长是永恒的刚需。
8、我们容易低估三年后的自己,高估一年后的自己。
9、英语学习中,大量的朋友仍然徘徊在“下决心-开始-坚持不了-放弃-纠结-重新下决心”的循环,连起点都没做好呢,怎么展开宏图理想?我们的理念体系甚至无法支撑我们完整的做完一件事情,这里又有一个自我加强的循环,做不成一件事情又加强了你的理念。
10、对于一本书你能消化多少,不是由采用的方法决定,而是由你自身的消化系统的能力决定,而这个消化系统就是学以致用的能力。
11、思考未来的时候,非常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过度放大未来的美好,透支成功的快感,忽略过程中的困难,然而在实际坚持的过程中,我们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视而不见。
12、成长要向内寻找、审视自己。我们这个时代资讯很发达,但凡能说话的人,包括我自己,都在制造声音,告诉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如果你的认知思考都依赖于外部资讯,让不知道是谁写的东西影响你的所思所想,那样你就很容易成为墙头草、没主见。将自己心绪的控制权交给外部的时候,你自己是没有什么主动权的。
你想坚持早起,但是没有一个人每天喊你,于是你没有动力......
你想坚持写文章,但是你又觉得没有人看,于是你感到很没有意思,所以写了两三天,就停了笔......
你想学Python编程,看了一些基础的教程,但是你又觉得程序没人教,写了好像也没有人能用得上,于是你就再也没有打开过教程……
我觉得从人性上说,我们都依赖于即时的、有效的反馈。
但是从成长上说,我觉得真实的情况其实是反着来的。反馈从来都是漫长的,成长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成长是自己的事情,不能因为今天的文章没人看,今天的语音练习没有人点评,今天发了个朋友圈没有人点赞,你就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人生。然后你就抱怨没有人和你互动,没有人给你反馈,没有人和你一起玩,于是你就不做了。
其实谁也没有义务要给你反馈,谁也没有义务要陪你玩,不理你是本分,理你是情分。我觉得如果我们把心态放低一些,不要对外界有那么多预期,多对自己有一些要求,也许我们能走得更远。
如果你总是期望着外界给予一些东西才能走下去,以一种索取者的身份看待周围的所有人和事,把自己的不如意归结于所有环境,那你很有可能忽视了自己内心的一片荒芜。
相反,假如你的目光往内心看,通过逻辑分析想清楚自己想法的来龙去脉,对于所做的事情,有清晰的认知,包括风险、核心、要点、挑战……那你会走得非常坚定,而且这个时候外界的反馈对你来说只是一个顺带结果而已,于是有外界反馈你会高兴,没有也可以淡然。
13、我们需要参与并投入和我们相关的事件和进程中。不管是想学习的英语,还是致力提高的技术,如果这件事情对你很重要,你觉得在未来有时间做,那就值得你现在就开始做,而不是说我现在有个期末考试要备考,能不能结束后再做,不是说期末考试不重要,而是说“等XXX再XXX”是一种情绪性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形成习惯之后会失去控制,侵蚀你的一生。
持续行动是一种核心能力,培养持续行动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持续行动,培养的最佳时机不是早一点,不是晚一些,而是从现在开始,从你明白开始,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有改变的想法时,就已经到了最佳时机,不存在任何等待的必要了,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方面的话,我们的行动力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好,我们的行动系统也会变得更加强大。
14、学生的问题是喜欢培训喜欢上课,但是不喜欢行动做事情。现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学习给人一种安慰人心的感觉,因为人们说要建设一个学习型社会,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而鉴于概念的膨胀,人们开始把学习慢慢变成了刷一刷知乎、看个朋友圈、转发一条微博、发一张截图,仿佛这就代表我在学习。
对于强及时反馈的追逐,我们把学习从一种实质性的动作,变成了表面仪式。而一旦开始“我正在向我的朋友宣告我在学习”的模式,我们就可能不会真正去学习了,因为学习是一个漫长的反馈过程,假使我发了一个朋友圈就能引来大家的赞扬,那我为什么还要去熬过那漫长的学习沉默期呢?
我们深陷其中却不解决真实的问题,那么我们的处境不会有所好转,长期来看,会更加焦虑。当你看到别人去宣传他有进步的时候,自己反而乱了阵脚,于是陷入一个学习却没有进步,没进步就放弃,放弃又痛苦,痛苦后就学习,再学习又没进步的恶性循环。
15、英语不好的人从来不是死在方法上,而死在行动的节奏上,打个鸡血冲一阵再打再冲,冲到后面人都虚了。而能力提升的过程通常是长期的过程,长期过程就需要持续行动,需要踏踏实实,而不是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当我们的行动要靠鸡血周期,总想着要在一个周期内搞定很多事情,短平快就会变成追求,但是我们又往往搞不定,于是放眼望去网络上到处都是因为得不到而骚动不安的人。
16、你是不是觉得你的大学里的老师大都是渣渣?是不是觉得他们都很烂?是不是觉得你的同学都很水?恭喜你,你说对了,你也是这群人中的一员。
不要忘记了,这是你自己考上或保送的学校。对的,你的高中就是这个水平,当然,不要说我不过是没有努力罢了。那你努力一个给我看看?
其实不管你的大学是怎么样的,这些就是你的处境了。你的处境是由你过去的付出所造成的,你的现状代表了你的过去;而你只有现在做一点什么,才有可能让自己走得更好一些...
这很鸡汤是吗?还有更鸡汤的。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人或者事,都是由我们的水平决定的,也就是我们过去所有的言行想法,凝结到今天的结果。所以下次你遇人不淑的时候,不妨多想想,我一定是不够努力,才遇到这个破烂不堪的你。
假使你真的觉得这些老师很烂,恭喜你,是因为你有一个很烂的自己!
17、你可能会看到,一个刚刚创业一个月的“连续创业者”,呼喊着我是未来的马云,我有改变世界的理想;一个四级挂科的学生,手里拿着一本GRE红宝书,告诉其他人,他的目标是三个月消化20000个生词,他的理想在大洋彼岸;一个从来不练习听力且连VOA语都无法听懂的学习者,报了一个×××英语,期待每天5分钟,一个月搞定美剧听力;一个重度拖延患者,因为一滴鸡血,又在一个崭新的日记本上,写下今天晚上要完成的十项工作,以及在新年重新开始的十大任务……
这些倒不是不可能做到,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是普通人,平凡人,小人物,小土豆。小人物的意思就是我们的行为就是要服从客观规律。客观规律就是,你不可能期待在一个时刻,马上得到一个质的瞬间转变,例如百万的大奖让你财务自由,突然的财富让你成为高富帅,女神的意外降临让你成为人生赢家……我们都是时间长河里的一条鱼,尽管认为自己很不一样,但是也和其他鱼一样,在顺着河往下游。
但是这些想法与欲望,其实很多时候,会给我们造成一种幻觉,让我们沉迷其中。并且更要命的是,这种幻觉代替了我们的部分真实。这种虚幻的真实,是能给大脑一些快感的,仿佛你已经有了显赫的声名、巨额的财富、遮天的权力。于是,你的判断、认知与决策,都出现偏差。这就像是这种逻辑:假使我是个学渣,我就不能通过装着要背GRE单词,看上去牛一点吗?假使我找不到工作,我就不能做出创业的伴子,看上去更像成功人士一点吗?
举几个具体例子。其实你自知自己是个懒人,没有控制力,但是你的大脑却告诉自己要做一个勤奋有规律的人。于是在读书时代,每到放假,你就带很多书,你在用一个将来自己会很勤奋的幻想,指导你自己当下的角色,想想自己很勤奋又能管得住自己是一种很快乐的感觉,然后我们觉得自己真的能做到,但事实上我们也知道绝大多数我们是做不到的,所以在大学我认清了自己的本质,以后放假就不带书回家了。
18、我们的写作,顺理成章地变成了一种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推演。于是你会得到一些结论,而这些结论正是你身体力行、复盘总结、升华提炼后的结果。你把文字写出来的时候,也许你会想,又或者会有人告诉你,某本书上早就写了这些。于是你可能会茫然,想着既然书上早就写了,那我折腾的意义在哪里?
意义很明显。二者的区别在于,你自己想明白的,就是你的;书上的只是书上的,终究不是你的。自己想明白的,是从你的体系中萌芽生长出来的;而从书上看到的,非常容易停留在做个笔记画个线,涂个手绘画个圈,自以为懂了的层面。
只有从原理级别、行动层面、复盘角度综合学习并且全面吸收而掌握的知识,技能,才能真正成为我们所需要的武器。所以不要怕书上早就写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世界上,用1000天的时间,刻画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