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出自辛弃疾《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志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这首词虽以“万事皆空”总摄全篇,实充盈家国身世之感,风格沉郁悲凉。上片怀古,实叹喟今无英雄,秦汉盛世难再;下片歌舞匆匆者,亦少年盛事惟梦境再现。闻钟梦觉,只西风满窗而已。描写的是人到中年,有些凄凄惶惶,但又不趋炎附势。全词联想丰富,造境高明,笔法起伏跌宕,通篇蕴含着开阖顿挫、腾挪跌宕的气势,与词人沉郁雄放的风格相一致。
2.
关于太学馒头做工、取料和演变
相传,宋神宗 元丰初年的一天,皇帝去视察国立学校——太学,并且兴致所至,让人取太学生们日常的食物,他想尝尝。那一天,食谱刚好轮到馒头。神宗看那馒头暄软雪白,制作细腻,品尝之后,颇为满意,说:“以此养士,可无愧矣!”从此,太学生们很愿意将这种“馒头”带回去馈送亲友,以沐“圣恩” (《茶余客话·卷二十》)。 “太学馒头”的名称由此传开,成了京师内外人人皆知的名品。北宋南迁之后,这种馒头被带到了临安(今杭州),成了那里著名的市井小吃之一。
由于历史原因和保守自封的生活观念等原因,太学包子在传承中历尽沧桑、几近匿迹。据传,太学包子的制作技术极为讲究。面皮,含有小麦粉、米粉、玉米粉等成分,成熟后入口弹而松软,舌尖一碰即化。馅心更是讲究,品类简单但食之口味极为丰富,比如制作代表口味中的酱烧牛肉包,有验料、选材、调汤、煮制等约二十道工序,肉质上乘,肥瘦相益,细白鲜嫩,手磨麻油香、牛肉酱香味相融,回味悠长。
3.
荧惑
古代对火星的称呼。由于火星呈红色,荧荧像火,亮度常有变化,而且在天空中运行,有时从西向东,有时又从东向西,有时又停滞不动,运动轨迹复杂,令人迷惑,故中国古代称之为“荧惑”。
亦作“营惑”。也可理解为迷惑、炫惑。
4.
《楞严经》(lénɡ yán jīnɡ)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亦简称《首楞严经》或《大佛顶经》。十卷。《开元释教录》卷九谓释怀迪等梵僧共译。《宋高僧传》卷二又谓般剌蜜帝(意译极量)与弥伽释迦、房融等共译。近代有人疑为汉人撰述。主要阐述“根尘同源、缚脱无二”之理,并解说三摩提之法与菩萨之阶位。为开示修禅、耳根圆通、五蕴魔境等禅法要义之经典。
也有人说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首楞严三昧经》的简称。
5.
乾道之盟
南宋与金国交战多年,宋收复不了中原,金也平不了江南,双方只好停战议和。绍兴十一年(1141),两国达成和议,史称:绍兴和议。宋割让岳飞收复的唐州、邓州,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并每年向金进贡银廿五万两,绢廿五万匹,还向金国称臣。
宋孝宗即位后,欲收复中原,起用老将张浚,发起“隆兴北伐”,但在符离被金军击溃。两国再次议和,史称:隆兴和议。第二次和约,南宋略争回一点面子,对金不再称臣,改称叔侄,“岁贡”改称“岁币”,数额减为每年银绢各二十万两匹。因隆兴和议达成的和约在乾道元年(1165)正式生效,故又称“乾道之盟”。
6.
潴水艺稻
是一种水稻种植方式,主要是指在低湿水多的地方,通过蓄水和止水的方式,创造出适宜水稻生长的环境。具体操作,选择上流出水的地方下种,蓄陂塘以潴水,置堤闸以止水,种时先放水十日,后曳碌碡十遍,地既熟净,然后下种,等苗生五、六寸,拔而秧之,高七、八寸则耘之,耘毕放水熇之,欲秀复用水浸之,苗既长茂,复薅拔以去莨莠等步骤。这种种植方式在周代就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称为“稻人”,他们负责治理田地,种植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