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只倔鹅
不知道你们有没发现,在上一篇文章的评论区,我悄咪咪地留了自己的微信号,本来是想要看看会不会有人加我(毕竟我是个刚开始写作两个月的小白,想看看有多少人对我感兴趣),所以留下微信的那一刻我是很兴奋的。但是一天下来,我开始越来越忐忑。因为我很害怕最后没有人加我。
正巧这时右找我聊天,我跟他大致说了一下情况,本想得到一些安慰,没想到被劈头盖脸说教了一番。
“你说你作为一个女孩子,怎么一点防范心理都没有呢?”
“微信号是可以随便乱留的吗?”
“你心真大啊你!你就不怕碰到不好的人吗?”
——“啥叫不好的人啊?”
“就是骗子!”
——“可是我没什么好骗的啊。”
“你是不是傻!就算不是骗,对方也可能骚扰你、烦你、甚至,通过你的朋友圈窥探你的生活,进而跟踪你呢?”
谈话进行到这,我感觉后脊梁骨一阵发凉。
——“右,你以前说你是学什么专业来着?”
“网络安全。”
——“额。那请教你一下,我应该怎么做呢?”
“你可以再注册一个微信号,当做工作号,里面不要发生活的东西,这样你就可以在你的文章下面留这个工作号。”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建一个读者群,让喜欢你文章的读者统一进这个群,也方便你管理。”
——“哇,右,你好有经验的样子啊,那你也是这样的吗?”
“对啊,这个号就是我的小号,不过我倒不是为了把工作和生活分开,而是为了用不同的微信号和不同的人聊天。”
——“此话何讲?”
“比如在我的大号里我就把自己包装成了一个天天逛图书馆、天天晚上去教室上自习的乖乖学生,这个微信号里的主要通讯好友是我的家人和各种亲戚。”
“而现在和你聊天的这个号是我的第二个号,这里基本上都是我做志愿时、和社交上认识到的各类有趣的人,因此我平时在朋友圈里发的状态都是参加各类社团、志愿、联谊时的合照。”
“然后还有一个号里留的是平时有好感的妹子,在那个号里我喜欢给她们点赞,然后时不时发一些自己练字的字帖、打篮球的抓拍和参加学校文艺活动的照片。”
——“哇,你活得累不累啊?”
“嗯,每天这样来回切换确实有点麻烦,但这样发朋友圈的时候就不用屏蔽那些你不希望他们看到的人了,怎么说呢,凡事都有两面吧。”
当右打完上面那段话后,我收到了期待已久的一条申请好友消息。
但那时候的我却不敢点接受请求了。我犹豫了很久,我很怕真的出现右说的那些情况,很怕这个人就是那个不好的人。
犹豫再三,我打算先去简书看看文章,刚点开消息栏就显示我有十几个未读消息,让我着实一惊。
我看到有一个我从来没见过的读者,给我的每一篇文章点了赞,每一篇文章都认真评论了一番。
这个读者就是刚刚加我好友的那个陌生人。
他是我写作的两个月以来,第一个看完我所有文章的陌生人。
那一刻,所有的疑虑、纠结、担心都消失殆尽了,我回到微信,果断地接受了对方的好友请求。
最近,我开始有意识地调查周围同学的社交账号情况。一圈问下来,发现大家普遍都有多个微信号和QQ号,最厉害的那个姑娘甚至有五个QQ号和四个微信号。
这些有多个账号的同学普遍都拥有多个身份:在家长的期待下要做一个让他们放心的乖乖女;在日常社交下要把生活过得多姿多彩,做朋友眼里最炫酷的自己;在面对男性的追求和自己的暗恋下,要做男神眼里最贤惠、最温柔、最有气质的自己。
于是这些人每天花很多的时间去切换不同的账号、去编辑不同风格的朋友圈和动态,目的就是要在每个人面前都保证自己是最完美的存在。
每多注册一个账号就像多注册了一种新的人生,我们可以在另一个账号里活成自己原本没有的样子。
不可否认,有很多选择同时打理不同账号的人们,他们是真的有很多社交好友,工作上的事务太多,创建两个甚至三个账号是不想让工作打扰到自己的生活,给自己留一个可以喘气、不被人打扰、不用给别人点赞的小空间。
但更多的选择注册不同账号的我们,其实是因为对自己不够自信,害怕让对方看到全面的自己,害怕自己的不完美会让对方失望。
从心理学的方向解释,这其实是我们没有真正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的表现。
如果你很享受在不同账号中切换时带来身份转变的快感,那我觉得,这件事也无可厚非,毕竟,你过得开心、快乐,这就够了。
但如果你身陷各种身份转换中无法自拔,觉得自己每天都活得很累,终日都带着面具生活,不想再去给别人点赞,那我觉得,就使用一个账号也挺好,因为我相信,那些真正关心你的人,都是能够接受你的所有方面的,不是吗?
只有那些不在乎你的人才会对你挑三拣四,那我们又何必在乎这些人呢?
每天时间这么少,用来关心我们在乎的人都不够,何必还花时间在乎其他我们不在乎的人对我们的眼光?
希望我和你们都能够越活越潇洒。
P,S,我已经又悄咪咪地把上一篇评论中的微信号删掉啦,因为我确实觉得这样不太安全,大家想加我的简书私信我就好喔,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