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事第一》是史蒂芬维克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的第三个习惯,将它单拿出来成书,足见其重要性。
传统的时间管理方法教的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使我们能够完成所有的工作。这种时间管理方式暗含了一个假设:人是一部机器,通过机器的高效运转来达到目的。而在《要事第一》中,作者给出了不一样的观点。按照事情的重要性和紧急度将事情划分为四个象限,我们要做的是将自己有限的精力放在重要的事上,这也被作者称为原则模式。作者用了一个十分生动的比喻:传统的时间管理模式类似于墙上的钟表,它指的是效率、计划、工作进度。原则模式也被叫做罗盘模式,罗盘指向的是我们内心的价值观、原则。区分开事情的重要性和紧急性是做到要事第一的关键,按照自己划分的顺序,将精力投放在重要的事情上,才会真正有效地利用好自己的时间。
既然知道了要事第一的重要性,那有什么方法来指导我们在生活中执行这一原则吗?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六个步骤。
第一步,将自己的眼光放长远。在《稀缺》这本书中,作者提到穷人和富人的差别不仅仅在财富上,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差异。穷人被生活中的琐事占据了大脑的带宽,已经没有余闲来提升自己。当你的眼光仅仅聚集在当前紧急的事情上,由于管窥效应你就看不到那些对你真正重要的事。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写一份个人使命宣言,你可以把它当做个人宪法,必须牢牢遵守。
第二步,确认自己的角色。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你可能是一名父亲,也是一名丈夫,同时也是公司的职员或领导。确认了自己的角色后,看看哪些角色是自己必须去承担与之对应的责任的,而哪些角色只会占据你的“带宽”。
第三步,对确认的角色确定第二象限的行动目标。目标一定要写下来。很多时候,一些概念在我们大脑里只是若隐若现的,通过写下来这个过程,可以让我们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把目标写下来,也会起到督促自己完成的作用。
第四步,设定行动目标后,将为完成每个目标必须要做的重要的事写进去。
第五步,执行。任何好的计划只有落地执行了才有可能实现目标,否则只是纸上谈兵。当我们在执行的时候,有时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重要的事和紧急的事冲突的情况。这时,我们可以停下来,缓一缓。仔细想想心中罗盘指引的方向,从而明确自己接下来的行动。
第六步,评估。按照先前的五个步骤执行一周后,统计自己的计划完成情况。通过这样的闭环系统,你就能知道真正对自己重要的事是什么,以及在执行时会有哪些事情来打断你的计划。从而有意识的去调整,达到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的目的。
目标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灯塔,也是罗盘的指向。提到目标,可能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有的人达到了自己设定目标,从此走向人生巅峰。有的人一次又一次的设定目标,但都以失败告终,很可能就是设定目标的方式出了错。
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目标的设定原则“what—why—how”。
首先,明确你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一定要有一座灯塔来指引方向。
其次,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目标。比如有的人给自己定下每年阅读多少本书的目标,那你的目标是为了真正提升自己,还是想缓解自己的知识焦虑,又或者只是想向别人炫耀你一年读了多少本书,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呢?多问自己为什么,就会慢慢弄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的核心需求在哪里。
最后,进入到实际操作的层面——怎么做。很多人只设定了长期目标,比如想要减肥。但在坚持的过程中由于看不到收益,时间长了就放弃了。所以,将目标量化很重要,能够看到行动带来的收益,会让你有成就感,从而激发你继续行动的动力。将一个长期目标拆分成一个个短期目标,在实现短期目标的过程中就会逐渐接近那个长期目标。
制定好目标后,需要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跟踪,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复盘,形成反馈。反馈的作用太重要了,它是我们学习和总结的一个重要工具。很多人坚持不了,很大程度上就是缺乏反馈。举个例子,你知道写作很重要,但究竟有多重要呢?没人能说的清,所以你就很难坚持下去。但假如说有人明确告诉你你坚持写作10年后,给你1000万,你写不写?这时候你写作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你知道最后肯定会有一笔钱到手,这就是反馈的力量,通过反馈可以及时发现自己制定计划的漏洞。
在复盘时,不仅要关注自己哪些目标完成了,哪些没有完成,更重要的是关注为什么。我为什么没有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我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经常问自己一些类似的问题,会让自己的思路更清楚,离心中罗盘所指的方向也更会更近一步。
《要事第一》这本书看似是讲时间管理的,但书中也有很多富有哲理性的思考。传统的时间管理观念强调执行,而本书更强调个人领导,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如何用好你的精力决定了你的成就。